如果说,苏格拉底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何处去?”是人生的终极三问的话。那么我认为,对于父母,特别是0-6岁孩子的家长而言,育儿的终极三问是:
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我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当你在育儿过程中感到困惑时,不妨暂停一下,认真去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而目前我觉得最好的答案,都藏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本书里。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台湾女作家萧丽红的作品,获得年台湾联合报长篇小说首奖,是风行台湾三十年的当代爱情文学经典。
书卷在手,俯仰之间,读者仿佛武陵渔人,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如果仅从爱情的角度来解读此书,我想不仅很难深刻领会这部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也错过了启迪中国家长们“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的思考机会。
因此,本文将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从精神原乡、儒家文化两个方面来为大家进行深度解读。
乡土民俗——现代人的精神原乡
01
开篇伊始,便是冬至。作者用一个个节日串起了故事情节,小说中最具特色的是它描绘的民俗之美。
七夕的汤圆要在中间按一个凹印,为的是给织女装眼泪。新嫁娘要在过门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做好馨香分送给乡邻孩童,人人要用午时水菖蒲和榕叶洗面沐浴,祈求无病无灾。中秋节,码头的渔船都会自动载人到海上去赏月。孩子生日要煮上一个鸡蛋一个鸭蛋,代表吃了一只鸡一只鸭。家中有喜事要闷油饭送街坊四邻,而邻里必定不会让送礼之人空手而回,既有礼尚往来的原因,也传达与有荣焉的善意。春节,贞观母亲选对联尤其谨慎,不和韵律、字有瑕疵、意思不够好的统统不要。家族中的女人都是细致的,对生活充满了敬意。我七十岁的婆婆也有这般做派:
她们对事情都有一种好意,是连剪一张纸,折一领衣,都要方圆有致,都要端正舒坦。
节日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色彩,构成了家族的共同记忆,在筹备、张罗、解说的同时,就由上一辈传给了下一辈。
我们的民情、习俗,本来就是深缘、耐看的——
02
然而,这些民俗完整保留下来的还有几分呢?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依稀熟悉却不再清晰。
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对乡土的眷恋,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乡愁,是我们的精神之根。城市化,使我们与乡土断了连接。
贞观在台北与大信产生了误会,选择用一种任性、负气的方式应对,导致最后这对心有灵犀的恋人彻底决裂。试想,如果她还身处养育她的布袋镇,恐怕不会做出那么不理智的行为。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到处是李子柒式心灵手巧的女子,我的二舅妈就是其中一位。她十分能干,是出色的手工艺者和美食制作家。逢年过节,我最爱吃的就是她制作的端午粽、冬至包、红糖年糕和鸡酒。她没读过几本书,然而为人处事都是中国式的有礼有节、有情有义,即便生活再难,也不怨不怒,自有一派气定神闲的风度。我母亲虽然学历比她高,诸事不决还是会请教这位嫂嫂。
我打小开始,每年寒暑假都要去二舅家住十几天,和表哥躺在番石榴树上边啃果子边聊天,跟着二舅一家去竹林挖笋晒笋干、去山上打板栗剥毛刺......这些与乡土亲近的时光,与二舅妈关于时令食材的对话,都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一如鲁迅在《社戏》中写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镇是鲁迅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我的精神原乡就是二舅妈居住的山头。
在我看来,乡间美好的民风民俗渐渐被城市文明湮灭,失去精神原乡的人如浮萍无所归依。现代文明带给人精神的压抑和扭曲,现代人的焦虑,戾气,都可以在对传统的回归中得到解脱,得以重建精神家园。不论时代如何,人们只有在找回自己精神的源头和出处后,才能真正快乐,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位父亲或者母亲只有安顿好了自己的身心,才有能力去照拂一个孩子的身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庇护心灵的温情港湾,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铠甲。家庭教育中的多少气急败坏、鸡飞狗跳,枪林弹雨,都是因为父母疲惫的“心”已无处安放。
诗礼传家——儒家文化下的家风塑造
01
女主角贞观成长于渔村一个殷实的大家族,当母亲抱怨小学毕业的贞观只考了第七名时,作为一家之长的外公,认为“大只鸡慢啼”,小学的成绩怎能断定日后的发展呢?且外公认为读书首要目的是明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有问题,书读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恐怕对社会还有破坏的可能。
“闺女是世界的源头,未来的国民之母,要她们读书、识字原为的明理,本来是好的,可是现时不少学校学业出众的,依我看,却是一点做人的道理也不知,若为了念出成绩,只教她争头抢前,一旦失去做姑娘的许多本分,这就因小失大了——“儿子不好,还是一人坏,一家坏,一族坏,女儿因负有生女教子的重责,可就关系人根、人种了,以后嫁人家为妻做媳,生一些惶恐、霸气的儿女,这个世间还不够乱啊?”
贞观等一众姐妹在外公的教导下,学习《千字文》《三字经》《劝世文》等儒家经典读本,儒家道德规范成为她日后待人处事都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在我看来,这个家族中无论男女老幼,待人接物无不体现儒家特色的仁、礼、情和义。
①外公见到邻居阿启伯偷瓜,自己躲在一边,那种怕被人发现的心情,比偷瓜的人更甚,还叮嘱贞观不要说出去。只因为,外公知道阿启伯家中十口,有才就没有饭,有饭就没有菜,晒盐的人靠天吃饭,落雨的时候,心也跟着浸在苦水里。“贪当然不好,贫本身没有错”,外公的包容与宽恕,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这大家族里的每一个人。
②七十岁的阿嬷(外婆),日日认真地梳头簪花、洗面搽粉,形象典雅端庄,为人通透清明,一言一行中都有着大智慧。她语重心长又得体地教训好争、抗上的小表妗行为不当,使其知错悔改;她依古法取蟾蜍肝为孙儿疗毒,还不忘将蟾蜍伤口缝合放归;她不囿于乡村女子早嫁的习惯,让贞观姊妹前往台北见识世面。
“从前我对女孩子化妆,不以为然;然而,我在看了祖母的人后,才明白:女子妆饰,原来是她对人世有礼——”
③大妗(大舅妈)嫁给大舅不过三年,大舅便被日本人征兵去了南洋,三十年了无音讯、生死未卜。大妗一边向神明祈求丈夫平安归来,一边抚养两个孩子,事公婆如父母般尽心尽力。三十年后,大舅突然携日本妻子归来,大妗感念日本妻子对丈夫的恩情,豁达大度、毫无芥蒂地接纳他们,也为了不让丈夫在两个女人间为难,自己坚持出家还愿。
④日据时代,头顶有飞机炸弹、地面有岗哨、水患,二姨父不畏路途艰险,给妻与子送鱼,不幸遇难。二姨容貌出众,二十出头即守寡却终生不改嫁,只因二姨父的情与义足够她慰藉一生。
02
在儒家文化的千年浸润下,中国原本就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于是才有那么多的“家训”传世。只是近百年来,在与世界的碰撞中,在对现代文明的快速赶超中,我们急于打破、全盘否定过去,以至逐渐失落了对传统的认同与继承。和祖辈、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家长(70后、80后、90后),更重视家庭教育,也更困惑于家庭教育。
我的一个朋友,前些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婚后她一直与丈夫、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与婆家相敬如宾、相处融洽。孩子上幼儿园后,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搬到有优质学区的公婆家。住在一起时间长了,育儿理念的不和渐渐变得难以忍受。婆婆失了界限,媳妇失了敬重,由孩子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争吵不可避免。
她认为,孩子不好管教,是因为婆婆在添乱。最近一次,她闹着要和孩子搬出去,丈夫大怒,婆婆怨恨,小姑不理解,孩子没安全感,家庭关系岌岌可危。她来与我诉苦,虽然觉得自己做得过分,却开不了口道歉。她坦言自己从小到大缺乏家教,父母没有给她为人处事的任何教导,一路长大全靠自己摸索,走过不少弯路,吃过不少亏,也形成了自己嘴硬心软、死要面子的性格。
她剖析自己:缺乏家庭观念、戾气太重。
朋友确实处在危机之中,无论是对自我的认知、还是与家人的关系。她也尝试过从《原生家庭》《正面管教》这些书里寻找破解之道,然而状况并没有改善。
我认为,很多讲家庭教育的书都停留在法、术的层面,没有直击心灵,直见性命的力量,对于深陷泥淖的人确实是帮助甚微。
我推荐她看《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本书。看过之后,她告诉我,她的身心彷佛受到了一次洗礼。虽然日常还是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但是能够及时察觉并反省,自己对家庭是否尽心,对公婆是否敬重,对孩子是否身正为范?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
现在学校大力提倡孩子熟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我们自己真的能按照书中教诲行事待人吗?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受到挑战时,或许能在儒家教义里觅得良方,因为这文化已经刻进民族的骨髓,只待唤醒。
诗书礼传家,耕读继世长——我们自己就是良好家风的肇始。
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千江有水千江月》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启示,如果我们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实在过于局限。
我诚意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相信读罢,对于本文开篇提到的育儿三问,你会有属于自己的深刻思考。感谢阅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