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南大最近的事件后,我们很想做些事情。年4月13日,刺鸟栖息地临时发起了一个共创项目:
寻找南大仙林校区的治愈空间。
三维立体的物理空间是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的地方,南大仙林地理位置较偏、面积较大、多数建筑以灰色为主,客观上会让部分师生产生孤绝或压抑的感受。我们邀请正在和曾经在南大学习生活过的师生,让大家说一说那些让人感到放松、舒展、安心的地方,最终共同完成了一篇文档。同时,我们还就校园空间营造提出了各自的想法。最后,我们开放了自由留言,在这些留言里面,或许你能够窥见校园压力的来源。
Part1
你记忆中的治愈空间?
重复的也可以写,反复出现的空间自有其代表性和意义
春天花开时节的仙林大道
八九月红花石蒜(彼岸花)遍地时的仙林大道
隔壁中医药的大学的格桑花海
四食堂的早饭摊位
大活的各个角落
杜厦图书馆的日本文学区
图书馆2层B区
那些开了倒倒了开的各个咖啡馆
人没有那么多时的操场
教育超市明亮整洁满满当当的货架
人类学的课堂
团体社工的课堂
吕晓一的课堂,维瓦尔第真的很好听
石锅拌饭很美味的可家福
圆仔甜品店!
楼下有猫的宿舍楼
羊山公园,九乡河边
可以眺望整个仙林的后山小山坡
曾经的西门烧烤(已消失)
曾经的MusicBar(开业前一天,老板请误入的我品尝茉莉花奶茶)
天文台
水上划船队
图书馆的各个角落(最喜欢)
教超门口明亮的玻璃窗前
大活楼梯间
方肇周体育馆的每个可以练舞的空间。武术馆健美操馆体质测试馆
方肇周阳光房外面的大平台,晚上有风的时候
网球场
同样是图书馆,还有坐在图书馆前的阶梯上
宿舍楼每一层拐角处的空地
操场中间的大草坪
杜厦图书馆的任一角落
13号楼前,贵妃躺的大黄以及小黄
本科食堂的大份米线,超满足
四组团的创业空间。可以在漂亮的桌子上安静地自习,还可以围观机器人实验室
九乡河边散步吹风
黑匣子剧场
大活楼梯间
去往九食堂(不知是不是九了)的那条林荫道
面向图书馆左手边的那条小道
杜厦图书馆
傍晚偶遇猫咪的操场外围路
大气学院后面通往社会学院的山
四月,图书馆右边(面对正门的右边)池塘里,黄菖蒲的花会开。还有紫色的鸢尾,在池塘后面不远的草地上(13栋宿舍路对面,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鬼知道它在哪)旁边,看下地图app可能会知道我说的是哪……)
计算机科学楼一楼第三领域咖啡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
天空,别忘了抬头看看
操场的跑道
BonarBar,在那里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不知道还开不开了
后山的樱花林
羊山湖的水和草坪,可以钓鱼放风筝
沿着后山的小路,和舍友一起去上课(没什么人)
四四方方的宿舍楼,偶尔抬头看到其他宿舍阳台上的植物(四合院的结构有家的感觉,还是很温暖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个温暖和谐的宿舍关系
体院馆旁边的小台阶,会经常看到猫猫一家子在那里玩耍。
杜厦图书馆那个L形有沙发的研讨间,窗户朝向是去10食的方向
六栋前面的那片小花园,有四月兰,有椅子,有蚊子
我的研究生宿舍,在四组团,面向东方,每天早晨迎头就可以看见日出,很温暖治愈
图书馆和大活之间的那块羊肠小道,树密,有时候还有花,走过的时候感觉被包围,很芳香
Part2
你希望南大仙林在空间营造上再做些什么?
一起来许愿吧!
多一些公共的休息空间,不要花钱的那种。
给各个社团多一些资源,让大家不用为了场地狼奔豕突。
更加专业的的练舞场地(有空调,不怕受伤像琴房一样大家都能方便借用)
希望有更多开放的可以小声说话的空间,如果是免费的就更好了。
在南大四年的感受是做一些与兴趣相关的事情没有场地真的会变得越来越难,特别是活跃的艺术社团缺乏更加安全和专业的排练条件。
想要一个可以躺下的人少的草坪
增加女厕所(下课间隙抢个坑位太难了)
更多的24小时自习室
泄压室,可以疯狂打拳
可供娱乐放松的空间(棋牌室,桌游室等)
有隔音的聊天室
开在图书馆里的咖啡店
天文台开放(可以是限定的时段)给其他院系学生参观(如果本来是开放的当我没说……)
学校的建筑物太灰了,不由得会产生压抑感,希望学校可以多一些色彩,可以多一些装饰,另外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
更多可以说话闲聊的空间。
多开辟公共空间,用彩色的东西装饰,也可以和外界多合作交流,让学生不至于封闭
Part3
任何你想说的其他话
有一说一,百无禁忌
我在南大的时候并不开心,老师没有很重视教育,系上也没有给到大家足够的支持。我也亲眼看到了许多考研来到这里的伙伴对专业对学科失去热情。我觉得很遗憾。我们明明可以做更多。我们需要一些公共活动,建立彼此的连接,也建立对集体的信任。
不要对专硕区别待遇。
导师如果对学生存在剥削现象,有无申辩/维权的渠道?
希望不要把学业绩点竞赛大奖作为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普通人也一样很幸福。
如果我不信任心理中心和辅导员,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聊聊我的心事?
如果想要自己本校的研究生,就多一些考研方向的培养可以吗。专业课可以再严一点的,为学生负责。
上学期间没有规划,无论是学业还是以后工作,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原因,但是私心里还是希望能有人来告诉我和引导我。
没有学会爱自己
感觉在南大的时间太短,没有让自己成长起来,匆匆两年而已,就要走入职场,自己在职业规划上走了一些弯路;导师对专业锻炼以及个人成长上支持度不高,或者说学到的东西还是太少
很多本科奖学金是真的只看排名和绩点,太单一了。老师只喜欢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感觉学霸很多,可是活力不足,社会实践丰富度不足。
并不是很开心,觉得不太能融入师门,对学术也失去了很多信心。还好遇到了室友还有几个朋友。与我而言,南大像是符号一样的存在,似乎没有太多归属感,只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学术上也没学到太多。
抱着对专业的高度认可来了南大,却学会了放弃自己的专业,虽然现在的工作很顺利,但是时不时还是会质疑研究生除了给自己一份学历以外,好像让自己丢失了初衷,且是未来的遗憾
少嚼点菜根,多吃点肉
爱好自己就行,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
人们常说回忆有滤镜,回想起过去记得的都是美好的事情。但是回忆起在南大的四年,竟然都是满目疮痍。回想起来尽是偏僻空旷的空间、聪明但冷漠的人。
南大对我,是个成年初期时挥霍迷茫的地方。还有就是校园太新了,不有趣。
在南大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老师和朋友,受他们的言传身教,自己也开始会去思考真的喜欢想要的是什么。
研究生的前半段,我很痛苦。在没有了解和调查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为人风格的情况下,就成了某导师的学生。进去以后,一开始诚惶诚恐,积极表现,后来发现(至少在我的判断里)这位导师并无真才实学,为人也让我觉得不舒服,又特别自成一圈,讲究师门规矩。这让我觉得非常封闭、狭窄和窒息。进去之后,我发现导师的项目都让学生做,而且方法不严谨,很多简直是拼凑。连导师接的外面的期刊、学位论文的评审,也都是分给学生去读去写,本人只负责最后把关。名为锻炼,实为浪费青春。我觉得我们好像一群明星助理(无偿的),做了包括写公关稿在内的一切幕后工作,只为让明星本星上前台发光发亮。我想退学,但没那个勇气。后来有两件事情救了我,一个是我和师门内少数和我看法相同的同学抱团取暖,另一个是我去不务正业选修了人类学系的课,在那里发现了真正有意思的老师还有同学,让我确信学术没什么神圣光环,而且也不必是我导师的那个样子。有了这个底气,并且明白了导师对我的毕业论文不会有有价值的指点后,我就尽量让自己远离师门,然后发现这种疏离其实也没什么后果。但愧疚的是,我的逃离,其实也相当于把担子都转嫁到新进门的研一学弟妹身上。但身在其中,好像很难和别人说出真实的想法,除非非常信任对方,而且也会怀疑,自己不喜欢、不需要,不代表别人也同样如此。
几位热心伙伴特地搜罗了硬盘,还有人按照大家的文字去拍了现场照片
曼殊沙华+1,给补个实拍图
第三领域
去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去天文台的路的分叉路口,夏天的傍晚,一路安安静静散步上去
猫猫猫猫猫喵
龙舟队图片来啦
MusicBar
夏日,图书馆旁边的湖边
大气学院后面的山
以下伙伴参与了该文档的建设
小卡,vivi,树头木拳,西西,Hao,拉盖尔,余音,NaNa,anyaya,Lee,糖果小渚,永远在赶due的酸豇豆、眼子、小小菇,包子,wooralla,还有几位不愿意留下姓名的朋友,谢谢你们!
如何使用这份文档
去这些空间走一走,散散心
以寻找空间之名发起校内互助团体活动
打印出来贴在海报栏里或制作贴纸分发
提供更多的治愈空间分享给大家
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影像发声做线上线下图片展
对该文档进行分类归纳和优化
志愿维护石墨文档的持续更新
发挥专业特长推动校园的包容友善空间营造
邀请学者专家围绕该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并付诸行动
……
空间只是切入心理健康的一个角度,我们还有许多角度可以切入。非常希望大家能够行动起来。我们发起这个临时项目,就是希望给大家打个样,提供一种行动的小小可能性。大概你也发现了,每个人对于治愈空间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点子也未必对你适用,但重点是:我们一起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一起分享了彼此的南大记忆。
为什么我们选择空间作为切入点?因为它是如此具体实在,如此扎根于我们的日常。下面我会大段引用临床心理师麦志刚《在社区里我们所制造的疗愈》的文中表述并结合我们的本土情况做了转移和加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