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院和公园里的栀子花开了,田野里又有了艾蒿和菖蒲,瓮里满是陈年的雄黄酒,满街满巷漂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农历五月,生活里的每个角落,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着逐渐浓郁的节日气氛,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蒿、喝雄黄酒、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端午节,这个源于中国,迄今已有余年历史的节日,总是在一片热闹,却又充满怀念味道的气氛中度过。
大家都还记得十多年前的“中韩端午之争”吧?“世界都是韩国的”笑话也是从那时开始的,那是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消息传到我国国内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纳闷:明明属于中国的端午节怎么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他国遗产了呢?!虽然后来,有关部门理清了韩国入遗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完全是两码事,但这事儿给国人的刺激着实不小,也因此,有关部门开始反思,并不断提速推进端午节的申遗步伐,终于在年,包括湖北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级非遗的节日。
屈原故里:一个端午三次过,秭归端午大如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版本,但流传最广、最为世人认可和熟悉的还是为了纪念出国大夫屈原。相传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流放途中的屈原听闻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万念俱灰地选择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从此,人们便把本来是崇拜“龙”的节日,献给了这位以身殉国的伟大诗人。
“世界端午看中国,中国端午看秭归”。《水经注》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这个位于长江三峡之一西陵峡两岸的小县城,因是“中华辞赋之祖”屈原的故乡而千古流芳、名扬海内外。
秭归的端午习俗源远流长,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和纪念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从南北朝开始,这里就有了端午祭祀屈原的传统,当地更流传着“一个端午三次过,秭归端午比年大”的说法。全国过端午节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然而在秭归,这一天只是端午节习俗活动的开始,叫做“头端午”,这一天要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要举行龙舟竞渡;而农历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要送瘟船,家人团聚。
粽子的甜咸之争,每年都能引起一波话题,市面上粽子的内陷也从未停止过翻新,什么烧鸡、香菇、大虾、核桃、绿豆沙……简直难以描述。但是在秭归,千年来只做白米红心的糯米红枣粽。看起来单一,却从选材到包装都非常讲究,糯米要选优质的,粽子的外观要棱角分明,代表刚直不阿,糯米中间的红枣,象征着屈原的赤胆忠心。在这里,粽子已然不单是一种食物,更是饱含深情厚意的文化。
黄石“西塞神州会”:历时40天的端午盛会
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前,湖北省黄石市东郊的西塞山下神舟宫(又名屈原宫)内,聚满了扎制神舟的工匠,他们要在此“闭关”二十多天,直至神舟全部扎制完成。听这里的扎匠讲,一艘龙型神舟,全长约7米,宽2米,高5米,除了气势威严的龙头龙尾,舟上还要有精心扎制的亭台楼阁。旁边的香案上,摆放着包括“黑爷”、“娘娘”、“屈原”、“都天府”等在内的位神仙的扎纸像,工艺复杂又细致,据说,到了农历五月十八这天,经过“端午开光”的神舟会载着这些神像一起登入长江。
从扎船开工仪式到神舟入江,前后历时40天的神舟会,是西塞山区道士洑村民庆贺端午的传统盛会,也是目前我国端午节活动时间较长的祭祀和祈福活动。西塞山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属吴头楚尾,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古就有多种地方文化交互影响,民俗活动繁多,其中尤以神舟会影响最大。这项源于中国古老端午习俗的盛会,除了扎龙舟纪念屈原外,还有搭台唱戏、为民众祈福消灾、巡游送福等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也因此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神舟入江,是节日期间最盛大的活动,这一天,除了当地村民,周边大冶、阳新、浠水等地数万名群众也会纷纷前来赶会,他们聚集在神舟登江处的大堤上,双手合十,目送由16名精壮小伙抬着的神舟入江,此时,江上还聚集着众多渔船,船头上摆香设案,鞭炮齐鸣,在一片祈福声中,神舟顺江水而下,逐渐消失于视野之中。
汨罗江畔: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
流放在汨罗江一带的屈原,可能从未想到过,他与这条江的缘分会如此深远,他在此行吟泽畔,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百世流芳的瑰丽诗篇,九年后,他的纵身一跃,更是成就了这条江世界级独一无二的文化声名。正如余光中所说:“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浇灌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有人说: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献给屈原最为隆重的祭礼。而最先把屈原与端午联系在一起、赋予端午节永恒文化生命力的就是汨罗人民。屈原投江后,附近的百姓纷纷驾起渔舟,赶往落水地进行打捞,并向江中倾投米肉,以防遗体被鱼虾所食。此后每年的这个时候,汨罗江畔的人们都不断重复这一“故事”,渐渐地形成了相沿数千年的“龙舟竞渡”活动。
千百年来,汨罗江边的人们对端午节极其重视,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十五,除了要办盛宴、包粽子、挂菖蒲,还要朝庙、祭龙、唱赞词、祭屈原,这其中最隆重、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赛龙舟。端午这天,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服,成群结队地赶往江边,为自己的龙舟队呐喊助威,此时的江中锣鼓喧天,整齐而高亢的号子声震四方,参赛者们各个使足了力气,拼命划桨,所有人都沉浸在龙舟竞渡的激烈和狂热之中。
当地的老人告诉我,以前的龙舟竞渡都是按家庭和屋场来举行的,由于强烈的宗族感,人们对输赢看得特别重,划手要选最强壮的,所有族人包括远方亲戚都得来观赛助威,获胜一方的族人要将龙头放在祖宗堂屋里,还要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奔走相告……这样的盛况其实在我古代很多文献典籍甚至诗词歌赋里都有记载,当地更是流传着“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的民谣。
纪念伍子胥的苏州端午
与其他地区不同,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相传在春秋末年的吴越之战中,设计建造了苏州城的伍子胥在五月初五,被冤死投尸于胥江之中,吴地百姓哀其不幸,为他立祠于江边,并于每年端午举行纪念活动。虽然这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节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在细节处却体现着苏州特有的水乡风情。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习俗是饮雄黄酒。很多人最早知道雄黄酒,大概都是通过《新白娘子传奇》,剧中的白娘子就是因为饮了雄黄酒才现出原形,暴露了身份,其实这个故事的原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所写的《警世通言》里最先出现的。能让修行千年的蛇精现身,足以看出雄黄酒的霸道,所以在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的五月,人们都要喝雄黄酒、洗艾水澡、缠五色绳以驱虫杀毒、辟邪消灾。除了喝雄黄酒,民间还要吃黄鳝、黄鱼、黄瓜,以及咸蛋黄,统称为“吃五黄”。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粽子蒲酒格外香”。传统节日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也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每至端午,龙舟竞渡、粽叶飘香,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端午的“诗和远方”始终不变,这里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及精神内容,更有家国情怀,这或许就是端午传承千年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