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断 http://m.39.net/pf/a_4515810.html操老师的学生很多,有大学教授、海归博士、企业老板、家庭主妇……凡是听过她课的人,基本上会被她深深吸引,因为她不止讲插花本身……
大概少有人不爱花吧!
情人节要送玫瑰,母亲节要送康乃馨,最隆重的春节,还要去花市买最鲜艳喜庆的花,装点家。
在今天,花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美化了生活,在某些时候,带给我们仪式感满满的品质享受。
而提到专门的“插花”,可能就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或是感兴趣了,我们一开始也和你一样,觉得插花无非是闲暇之余的摆弄罢了,无关痛痒。
直到认识了她——中华花艺大师、浣花草堂中华花艺研究会创始人操瑞芸教授。
操瑞芸
听她讲解才发现,原来,中华花艺如此博大精深,自北宋起就在诗词典籍中有记载;插花可以让生活被美和艺术渗透;插花的过程居然是在不断认识和修炼自己;插花还具有疗愈的功效,你生活中的坏情绪可以在插花的过程中得到缓解和消化……
插花有如此多的好处,为什么不试着去了解一下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操瑞芸教授的经历和讲述中,尝试和花谈一场恋爱。或许你的生活态度和方式,都会因为一枝花而发生改变。
操老师在宝岛台湾过完年,今年四月才回到成都。一进家门,就发现自己养在窗台的多肉植物在疯长。
“你看这些植物,还是蛮有生命力的。几个月没人照料,它们也能撒了欢地长,人也得这样。”
操老师曾经师从台湾中华花艺的泰斗黄永川先生和陈玟丞老师。年,她来到成都,在诗圣杜甫居住过的草堂边,寻到一处房子。卧室是她的起居室,大概50平米的客厅被她改造成教室,那时中华花艺在大陆还未起步,就是在这间教室,她开始了中华花艺的教学、传承与推广。
操老师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与花艺有关的物件
何为中华花艺?
你可以将它简单理解为中国传统花艺。实际上,早在北宋时期,诗词典籍中即有插花花艺的记载,那时还称为“瓶花”。到了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这样记载杭州的风俗:
(五月)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
也就是说,在南宋时期,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户户就要插瓶花供养,小家小户买不起花瓶,也要找一个坛子来插。端午节这天家里若是没有花,是要被人笑话的。
中华花艺包含六大器皿:瓶、盘、缸、碗、竹筒、篮
一直到清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还有插花的传统。但到了近代,因为战乱等原因,中国传统插花却不得见了,铺天盖地盛行的,成了日式插花和欧式插花。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永川先生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插花,相继撰写和出版了许多研究文章与书籍,并付诸于实践,重新开创了“中华花艺”。而操老师便是承继黄永川先生“中华花艺”的理念,率先在大陆发扬推广。
通常来说,中华花艺分为四大类型,即写景花,以表现自然为主,重视自然美和现实趣味;心象花,则重在表现作者的抽象情感和意境;造型花,则更加着重外在的艺术之美;理念花,由宋之理学发展而来,注重理性和次序。
这样说来可能还是比较抽象,大家可通过下面一组图片思考体会:
写景花心象花造型写景花理念花
20多年过去了,从一开始无人知晓中华花艺,到如今操老师已带出30多位“教授”(代表“中华花艺”评价体系中的最高水平),学生更是多达几千人,遍布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各大城市。
操瑞芸教授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插花感兴趣?
“当物质不再成为单一的追求,人们势必会为内心的宁静寻找一个出口。其实,花艺和茶道、瑜伽相似,都能使人专注、放空、疗愈。只要喜欢,就可以来学。”
插花的第一堂课,操老师通常会说一段这样的开场白:
“各位学员都来自不同的领域,大家因花而结缘。大家面前有一个花桶,里面装有今天要用的花材。可能每个人都期待拿到那枝最漂亮的花,这就是人生的挂碍。你若嫌弃别人的花比你的好看,这便是攀比心。插花就是要不断去修炼我们的内心,拿到什么花材,就去好好成就它,专心插自己的花,而不是比较别人的花。”
就是如此朴实平淡的一段话,却让人瞬间感受到插花之于修身的价值和意义。操老师常说,插花当以“意趣”为优先,表现你当下的心境。这是自我情感的抒发,有没有喝彩声都不重要。
其实,这便是中国传统花艺与世界上其它类型花艺最大的区别,也是它的高明之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