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拥华
曲园菖蒲当代传承人
石蒲记创始人
曲园结缘
俞平伯(—)是俞樾的曾孙,十六岁(年)就移居北京,俞家仅有俞平伯的三姐俞琳在苏州,居住在桃花坞,时常照看曲园。
俞樾与其曾孙俞平伯
解放前期,俞琳移居北京,请居住在同一巷子的唐金福照看曲园。唐金福先生自小喜植花草盆景,平时有空就经常到曲园,照顾园中的花木。年,俞平伯先生回到苏州故宅,特遣随行人员到唐家感谢唐金福先生对曲园的用心。文革期间,曲园荒废,唐金福先生有心无力,从曲园中移了几株曲园金钱、虎须菖蒲,种植在自家的花盆中,以作纪念。
唐金福先生用心种养曲园金钱、虎须菖蒲,有三株始植于的曲园金钱传到了唐锡良先生手上。唐雪良先生也喜好种养菖蒲,培育分植的曲园金钱常分送于苏州的爱蒲人,让曲园金钱广为流传。前年,唐先生把曲园金钱种传至胥口采香泾花木市场石蒲记,想尽力让曲园金钱开枝散叶。
曹拥华(图右)与王大濛正在交流养蒲心得
苏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倪彦(图左)为石蒲记主人、曲园菖蒲守护人曹拥华(图右)颁发证书
自年于唐锡良先生手中获得曲园菖蒲分植后,一直致力于曲园菖蒲的培育与推广。曹拥华老师种植菖蒲二十余载,完美复刻宋代植蒲古法,掌握成熟的“附石”种植技术。目前他所创立的石蒲记,拥有万余棵菖蒲,是全国最大的菖蒲种植基地之一。年,他开始尝试在网络渠道进行试点推广。四年间,共售出一万余盆曲园菖蒲,发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曲园菖蒲感受苏州文化的精雅之处。
《曲园植蒲记》
曹拥华
书似青山常乱叠,蒲如绿珠时添香。这是苏州文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若把镜头再拉近些:书桌上的玻璃杯里漂着几片碧螺春。文思泉涌,埋头疾书,时而抬头,瞧一瞧窗边案几上的菖蒲草,呵护一下眼睛,继续下文;写累了,站起来,叉叉腰,踱着方步来到窗前,欣赏满园春色,随手托起菖蒲盆,轻拍小草,低头闻香。开窍醒脑,灵感顿显,回到书桌,呷口淡茶,续接上文。
忍寒苦
石菖蒲
木石前盟丨金钱
盛唐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喟叹,得到了晚清苏州文人的感应。诗文起蒙于俞樾的吴昌硕,用手中的刻刀镌下了“食金石力,养草木心”的铭文。被恩师曾国藩笑评“拼命著书”的俞樾,在曲园“春在堂”前的天井里,常年蓄养着草花四雅。春兰、秋菊、水仙,花期短暂,多则月余,少则半月,能入书斋的机会不多;菖蒲不以花美,只凭叶秀,常入屋内,伴人左右。小草养人,日久生情,制盆供之,定为家花。
酬知己丨石菖蒲
物以致用,菖蒲亦然。护眼润目、开窍醒脑、臆想纳凉,三大功效,成就一株文人草。
兰亭雅集丨曲园虎须
李时珍于明朝万历年间写成的《本草纲目》有言:“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俞樾白天伏案著书,晚上挑灯夜读,损耗目力,虽然他崇尚以解剖手术见长的西医,但日常的护眼养身也只能依据中医。许慎在《说文》里延续了“天子种松,诸候种柏”这一古制,在苏州城里,天天早晨找柏树,取叶上凝露,是极不方便的。而取天井里菖蒲晨叶尖的凝露,旦旦洗眼,护目润睛,则方便许多。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对这一方法有详细的记录:“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
金玉良缘丨黄金姬
盈尺青璧丨曲园虎须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按其效能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位列上品草类之冠,其次为菊花、人参等。经中对菖蒲的药性与功能,有“味辛温,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的记录。中医认为心藏神,主神明,心窍开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大脑思维敏捷。长时间伏案著书,痰蒙清窍,头脑昏沉。轻抚小草,芳香走窜,开窍醒脑。明代名医孙一奎《赤水玄珠·健忘门》收录了与读书有关的成方:读书丸与状元丸,苏州坊间有“服用丸后能过目不忘、日记万言”的传说,方剂配伍中菖蒲都是主药。姑苏文盛出状元,或许还有菖蒲的功劳。
陆游植蒲丨虎须
苏轼植蒲丨金钱
“石盆养寒翠,六月如三冬。勿云数寸碧,意若千丈松。劲节凌孤竹,虬根蟠老龙。傲霜滋正气,泣露泫春容。座有江湖趣,眼无尘土踪。终朝澹相对,浇我磊磈胸。”诗文是南宋的张九成在酷暑六月天,对书斋里菖蒲的描述,读后心中凉意顿起。古人不怕寒冬,闭窗烤碳,裘衣手炉,还有李渔发明的暖椅,方便著书。古人度夏难,开窗摇扇,难敌暑热,书斋如热笼,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赤膊光膀是不行的,只能静坐,对蒲臆想:置身山林,松涛阵阵,清溪绕脚,三五好友,闲谈风月,凉意徐生。
侣白石
黄金姬
伍清泉
金钱
人养菖蒲,蒲亦养人,历经千年,矢志不渝,人蒲互惜,不负相遇。
「本期分享:曹拥华」
「图源:石蒲记」
「辛丑年冬云起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