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看作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可是史学界对此一直存有疑义,特别是民国期间,质疑的声音很多。笔者从多角度考证,初步判断出:“端午节的起源可能与屈原无关,但屈原让端午节的意义升华,成为凝聚民族人心的全国性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料的说法较多,主要分成两大类型:1)与民俗相关,包括禁忌、祭祀和图腾;2)纪念古代的历史人物。
节日起源,端午节与屈原关系不大
先说古代民俗的禁忌。五月五日,古代被称为“恶日”,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夏历的五月,古代亦称“午月”。早在两汉之前,五月便被称为“恶月”。魏国的董勋在《问礼俗》中说:“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东汉应韵所著的《风俗通义》亦载:“今俗多有忌禁…五日生者,以为妨害父母…莫肯举之”。甚至当时极端地方的民俗,凡五月出生的小孩“悉杀之”,可见古人对于五月是多么的深恶痛绝。
总之,古人把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日”,认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这种说法在史料中的案例不少。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父亲田婴以俗所忌,不让家人抚养他。后其妾私养之,田婴为之大怒。东汉的胡广,五月五日生,父母以俗忌,“藏之葫芦投于河,有人收养之…乃托葫芦所生,姓胡名广。”
显然,把民间禁忌的“恶日”用来纪念屈原,情感上是很难站住脚。或许有人会说,正是因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后世百姓才把这天视为“恶日”,用来纪念屈原。这种说法当然不成立,孟尝君是与屈原同时代的人物,孟尝君比屈原早1年逝世,既然他出生之时便有“恶日”的说法,屈原当然也没有自尽。
屈原
端午节早期可能与民间祭祀有关。根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节源于民族的祁雨祭祀活动。华夏民族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其南部地区,更是传统的水稻耕作农业区,因此雨水对于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时节正是插秧之时,更需要大量的雨水,于是人们便祭祀神龙,祈求雨水。
端午节在古代是“兰浴”避邪的日子。据说在古代,人们在五月要进行兰浴,提前避邪。据《大戴礼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每逢夏历五月初五,人们便用兰花等芳香植物放入浴桶,进行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也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兰花性香、可避秽,后来“兰浴”便成为节日习俗。
民间风俗上,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也很牵强
从古至今,端午节最流行的民俗有三:1)插艾草;2)吃粽子;3)赛龙舟。三者的意义分别是:插艾草是为屈原招魂;吃粽子是祭奠屈原;赛龙舟是为了拯救屈原的尸体。然而,三个习俗却与屈原关系不大。
先说插艾草。插艾草的习俗,最早见于南朝梁国宗凛的《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显然,屈原家乡荆楚地区,在南北朝时期也没有关于插艾为屈原招魂的说法,仍然与“恶日”的习俗用关。
挂菖蒲与插艾的道理类似。据《道藏经》记载:“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去寒热,除三尸九虫、天行时疾、瘴疫瘦病…端午日以酒服尤妙。”可见,端午节在门前挂菖蒲,是为了驱除邪恶,看不出与为屈原招魂有关系。
再说吃粽子。包粽子祭奠屈原的主要依据来自《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河而死,楚人哀之,每以此日作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续齐谐记》是一本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是南朝梁国的吴均,故事小说难以证明包粽子与祭奠屈原有关。关于端午吃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书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糯米),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食之。”可见,东汉时的粽子不只在端午节吃,也没有祭奠屈原的说法。
辨证地看,吃粽子起源是与南方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南方有很多江河湖泊,芦苇、竹子、菰叶等宽叶植物甚多;南方人以稻米、糯米为主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芦叶把米包起来煮,具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久之即成习惯。
最后说一下赛龙舟。赛龙舟与打捞屈原尸体的关系,也见《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以是日(五月五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揖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但是,从史籍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龙舟竞渡的风俗早在屈原之前便已存在。《越地传》记载:“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年成都出土的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就有赛龙舟的图案。
实际上,至今西南各民族,在春夏的各个节日都会举行龙舟竞渡,这是“赛龙舟是为祭奠屈原”很难解释的。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屈原扯上关系,是很困难的。
中国社科院专家唐弢经过考证,认为赛龙舟与民族图腾“龙”有关。端午节在古代是一个龙的节日,水乡的人民在这天举行龙舟竞渡,并且把糯米投到水里去祭祀神龙,这种风俗在荆楚吴越一带最为流行。
综合分析下来,端午节的“插艾叶、包粽子、赛龙舟”都是古代很早之前就有的习俗,有的更是远在屈原出生之前。由于屈原是荆楚地区的名人,宗凛在编写《荆楚岁时记》时,便把这些民间风俗都攀缘附会,安到屈原身上。
端午节到底纪念哪个历史人物?说法更多
虽然现在一致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但史学界关于“端午节纪念谁?”却是众说纷纭,与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至少有3个版本。
1)纪念屈原。这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最早见于宗凛的《荆楚岁时记》,不再赘述;
2)纪念曹娥。事迹出现在《会稽典录》中:“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为表彰曹娥之孝,故浙江一带又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的说法。
3)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忠于吴国,吴王夫差却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并将他的尸体抛入江中。相传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并化为涛神,故江浙一带有“迎涛神”的习俗。
大家能够看到,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杂乱,但所纪念的人和事又都与忠孝有关,实际是古人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在端午节习俗中的表现。
伍子胥自尽
端午节的形成过程?
端午节的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长时间逐渐累积而成的,时间有先后之分,而不是同时产生。从文献看,端午最早并不是节日,可能是古代百姓禁忌的“恶日”,因此需要通过插艾或兰浴等方式避邪。另外,端午节也可能与古代的祭祀有关,特别是华夏民族的龙图腾。
五月五日的民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但是“端午”的命名则是西晋以后的事,西晋的周处在《风土记》首次提到“仲夏端午”,之前都是说“五月五日”。因为西晋之后,五月五日的民俗,逐渐与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相结合,所以变成了节日习俗。至于龙舟竞渡和端午食粽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说法,则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融入端午节俗,用来解释风俗的起源。
隋唐时期,端午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节日。首先出现了正式的宫廷端午宴会,《旧唐书》记载唐玄宗留大臣奉先端午日留宿宫中:“明日端午,请宿为令节。”《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每到端午,造粉团、角黍(粽子)。”而且在粽子宴中间,还有射粽子的游戏,唐玄宗还曾在宴会上吟诗:“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另外,荆楚地区流行的赛龙舟也引入北方。唐朝曾有官方举办的龙舟竞赛,《龙筋凤髓判》记载:“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
龙舟竞渡
为什么端午节会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呢?
端午的说法是西晋之后形成的,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则是南北朝的事情,见于宗凛的《荆楚岁时记》,并逐渐被南朝各地百姓所接受。隋朝统一天下后,这种说法被固化下来,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成为天下人所接受的观念。那么,为什么端午节会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不是伍子胥等其他人呢?可能的原因有两点:
1)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永嘉之乱后,中原的世家大族衣冠南渡,长江以南的广大领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这些地方最早的开拓者是越国人或楚国人,有着自己的图腾和习俗。为了与当地人和平共处,就涉及到文化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共通点成为关键,屈原、端午节进入大家的视野。
2)屈原有着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便得到南北各地百姓的认同和崇敬,借着荆楚之地端午习俗纪念屈原,可以超出地域限制,成为联结南北各地百姓感情的纽带,成为民族融合的强大推力。这一点,伍子胥就差很多,他原是楚国人,为了给家人报仇,带领吴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虽然自己泄了愤,却给楚国百姓造成了巨大伤害。
因此可以说,端午节起源不是屈原,但屈原让端午节的意义得到升化,成为了驱邪禳灾和追思先贤相结合的,整个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