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科网评人文端午异彩纷呈中国社会科 [复制链接]

1#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写过一篇美文,题目是《我们共同的节日》,开篇就很有意境:“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作为一种纪念日,节日的内涵多种多样,特别是传统节日总是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的。端午节就是我们共用共享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有特殊的物质文化载体,更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表达方式。在多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端午节把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本真追求,“超越自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的道德追求,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可谓独树一帜了。

端午时节天气日渐炎热,易滋生细菌和蚊虫,“五毒俱出”,“戾气”致病,疫病开始流行,也就有了古人关于端午为恶月、恶日之说,与现代人欢度端午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生存感受。于是,为辟恶去毒、防疫免疫,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熏仓术、白芷等,这无疑是古人以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甚或改造世界的自主努力,本质上是体现了古代先民通过环保方式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可以说,绿色环保的端午节同样符合现代城市化生活节奏加快中的人们渴望在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体现了“绿色健康”的现代生活理念和渴望回归自然的心境。端午节不仅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而且古人采摘新鲜的粽叶、制作美味的粽子,将绿色包装与卫生健康融为一体的智慧,也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的。

赛龙舟是端午节这一传统习俗的标志性文化娱乐活动,龙舟竞渡不仅体现在竞赛激发人的竞争意识,点燃人的激情,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个体对现实的超越精神及对理想生活的精神追求。人作为自为的存在物,不能仅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现状,也不能沉浸于当前的物质享乐,更重要的是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而展现自己真正的本质力量。与此同时,端午节龙舟赛更有缅怀屈原、伍子胥、蚕神和农神等祖先的传统渊源,人们通过纪念的形式慎终追远,重要的是继承“精忠报国,宁折不屈”的屈原精神、“立志报国、奋发图强”的伍子胥精神,以及蚕神和农神“坚持不懈、勤奋劳动”的劳动精神,从而锤炼超越自我、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营造家庭和睦的节日氛围,以提醒人们要爱国爱家、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反思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增强人们的情感意识和家国观念。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了表达爱与情感的机会,通过节日人们表达平时忽略表达、不善表达的情感。学生看望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子女回家看望父母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情,朋友之间小聚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感。端午节催生的“尊师重道、孝敬父母”道德追求,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发挥了以节日礼俗为依托的情感共通机制作用。

端午节习俗在不断演变,其意义也在被不断丰富:从形式上看,从过去人们佩戴长命缕、艾虎、豆娘等寓意“美好”“长寿”“安康”的挂饰,到现在人们佩戴装有各种香料的香包、系五色绳、带荷包;从内容上看,从以前“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到现在“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从过去的利用艾草、熏香驱瘟疫到现在的科学防疫。我们看到,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其所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变的,其教人求真、向善、爱美的美好寓意是永恒的。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融汇了健康防疫、奋发有为、践行孝道、知书达理的重要生活内容,通过节日文化的浸润以物喻人,把握天地人通达的生存规律,感怀生活世界的价值理念,无不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既现实又有序的诉求。

在“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之间,并不横亘着难以捉摸的文明鸿沟,恰恰相反,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机联结了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薪火相传。人文端午不仅生动展现了传统节日文化迸发出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的文化底色,人文意蕴的异彩纷呈正是新时代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真实写照,并将在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光谱中续写更加富有魅力的人文风采,以更加自信的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中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周世兴朱欢欢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