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餐桌上的粽子,不禁浮现出小时候关于端午的种种记忆......于是手痒,先写了下面几首小诗歌,觉得不够过瘾,又添了一点絮絮叨叨的文字......
端午记忆(文:火山)
《包粽子》
折三四片绿叶
包五六钱白糯
一根红线
缠不尽千年的思念
说起包粽子,因为北方极少竹,所以母亲用的都是芦叶。每当端午,总是我第一个抢着去摘芦叶。
芦叶有的是,我家屋后就是一片宽阔的苇荡。之所以抢着去摘芦叶,主要还是想着趁机跳到河里里去凫一会儿水。
凫水可是我的最爱,虽然端午的河水稍微有些凉,但依然挡不住我凫水的热情。我喜欢一个人漂在平静的水面上,晃晃荡荡的如摇篮里的婴儿,整个身体就这样被河水温柔地托举着、拥抱着。这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这样悠悠然随水而下,或着干脆仰面瞅瞅那宽阔的天空,看着那如白絮般的云朵轻轻飘过,数一数偶尔飞过的几只鸟雀,还有那调皮的红蜻蜓在高高的芦苇上惊奇地与你对望着。这时,碰巧一架飞机掠过,长长的白烟如一把锋利的刀划裂了碧空,让人感到持刀人的无情与冷血。等看得厌倦了,慢慢闭上眼,用身体感受着河水的曼妙与体贴。如果感觉身体稍稍有些下沉,只要轻轻晃动一下手掌或脚面,河水就像被铃声惊醒了的偷懒的看护,一下子不好意思起来,赶忙托紧了你的身体,让你立马又稳稳地浮了起来。
等玩够了,顺带摘一把芦叶,算是完成了这次主要的任务。
等回到家,免不了被母亲一顿责骂。不要紧,只要不挨揍,我才不在乎,哈哈……
《挂艾草》
采两束艾草
取七八枚鸡蛋
一束用来煮蛋
一束挂在门前
从此
俺的家啊
百邪不沾
至于艾草,长的到处都是,哪像现在还需要花钱去买。那东西,命贱的很,沟渠边、地头畔、山坡上,只要有点土就会挨挨挤挤地疯长。艾草连猪羊都不喜欢吃,最大的作用是用来熏蚊子。当然,到了端午,它才牛起来。挺直了身子靠在大门上,替代了那尊红面的门神,斜着眼瞧着来往的众生,仿佛自己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但也仅仅是牛气那么几天,倘若命运不好,也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被下了锅,顿时萎靡了身子,抱着几个可怜蛋,一起在沸腾的水里瑟瑟发抖。
《赛龙舟》
聚上百把汉子
划几条五彩的龙舟
一通响鼓
悼了屈大夫
驱了江中鱼
龙舟,我们那里没有,所以赛龙舟的场面,只有在电视或电影里见过,我也就不写啦,留给南方的文友们。
但作为长在大运河边的孩子,船我却是见过不少。听父亲说我家祖上就是靠了一条小船漂到这里,又用小船把一船船的土运过来垫成了地基,从此就在永通闸落了脚。
等我记事的时候,家里的船早就没有了,只留下一扇银白的、用来跳鱼的船板。
说起跳鱼,估计现在没有几个人懂了。船舷上挂一块木板,木板一定要油漆成白色,等到了夜晚,水里闷,鱼儿在水底看见白板,就会好奇地跳起来看看(鱼有趋光性和好奇性),结果就是不少傻瓜跳进了船舱里,再也出不来了,就这样轻松跳到了鱼。
然而,现在,跳鱼的事只能活在记忆中了。
《菖蒲酒》
呼儿悬起菖蒲剑
劝友再斟菖蒲酒
闭目击缶歌《离骚》
盘膝对谈说太平
菖蒲酒我没有喝过,但对于菖蒲,却有许多童年的记忆。菖蒲太高雅,我们那里叫“蒲子、蒲草”。
柔韧的蒲草是做床垫、床席的好材料,最受老百姓喜欢。巧手的媳妇们甚至还可以将蒲草编制成漂亮的蓑衣、菜篮子、蒲扇、蒲团,等赶集上会,就会卖出个好价钱。
蒲根做菜,济南人称之为“蒲菜”,成为泉城的名吃。也许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我们那边倒是没听说谁家吃这东西,仅知道半干的根可以给牛的做饲料。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玩那长长的蒲棒,晒干了的蒲棒点着了,冒着袅袅的烟,能着好长时间,是我们晚上出门的好玩具。但刚刚上网查了查,不禁吓了一跳:蒲棒竟又称“鬼蜡烛”,我的天,我小时候竟然在夜里把它点着玩啊!
点蒲棒是孩子们的游戏,也许是无意识的祭奠。或许那蒲棒袅袅的烟里住着屈原不屈的魂魄吧,还真说不定。
端午节,闲话端午。
祝大家健康幸福!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