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仲文路汪学飞周妮见习记者臧子青)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与欢庆娱乐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这两天的宿迁大街飘满了粽香味儿,无论是在社区里、菜市场还是超市里。在不少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颗粽子,“包”的是普通日常里那份都属于节日的记忆。今天,本报记者带你“穿越时空”,去“回味”你记忆深处的那一颗粽子。
康绪彩:“粽”有回忆在心头
每年端午节,康绪彩都要演一出重头戏——包粽子。她每次都多包点,除了自家吃,还送给亲戚们品尝。
又到端午粽香时。康绪彩6岁的孙女已经迫不及待想吃奶奶亲手包的粽子了。
康绪彩的老公疼爱孙女,主动打下手,提前从农贸市场买来了芦叶、蜜枣、红枣,还割了3斤猪肉。
康绪彩今年56岁,住在市区富康花苑小区。她包粽子已经40年了。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粽子馅越来越丰富:牛肉、猪肉、豆沙、蜜枣、红枣等。嫌麻烦的市民还可以到超市、农贸市场买包好煮熟的粽子,直接开吃。”
康绪彩说,她小的时候,粽子可没用那么多的“花色”。有时候做纯糯米粽子,有时候加点红糖馅、豆沙馅、红枣馅,从来就没有做过肉馅粽子。有的人家图省事,直接把芦叶和米一起煮熟,让芦叶的香味浸润在米粥里,就算是过了端午节。
小时候,康绪彩很勤快,十来岁就成了做家务的好手。每到端午节包粽子,她都是主力。
那时候,每到端午节,馋嘴的弟弟、妹妹就主动承当起采芦叶的活。他们一般会提前一两天去附近的河边采摘芦叶。芦叶也有讲究,太老的叶子不要,太嫩的叶子不要,太窄的叶子也不要,要选择中间那些又绿又宽的芦叶,才能够很好地包裹住糯米。芦叶的边缘很光滑,不小心划到皮肤能划出血。因此,采芦叶要小心。
芦叶采回家,康绪彩会及时清洗芦叶,晾晒起来。
端午节当天一大早,康绪彩就忙活起来,洗糯米、准备馅儿、煮芦叶,然后包粽子。她包粽子不仅快,而且形状好看,有锥形、菱形、三角形等好多形状。
粽子煮熟了,香味满屋。在弟弟妹妹们开心地吃粽子时,康绪彩已经用篮子装几份粽子送给左邻右舍人家品尝了。看到康绪彩送粽子来,邻居们总是满口道谢,夸她勤快能干懂事。同时,邻居们也会从家里拿点蔬菜水果让她带回去。
孙桂民:儿时最盼端午
在沭阳,端午节还有一个雅俗共赏的名字——“五月端”。
“小时候,我们家庭并不富裕,但每逢五月端还是要包粽子的。”77岁的孙桂民回忆道,每到农历的五月初四,他的母亲就会将洗净、泡好的糯米倒在盆里,将芦柴叶平摊在手中,动作娴熟地忙活起来,个把小时后,一筐胖乎乎的“绿色产品”就大功告成了。
“每次煮粽子时,锅里还会放上七八个鸡蛋,这样的鸡蛋,吃起来就别有一番滋味。”孙桂民说,粽子一般是第二天早上食用,但母亲也会在当天晚上给他吃上一两个解馋。
端午节那天,沭阳还有给孩子扣丝线的习俗。孙桂民说:“中午放学后,许多大人还会给孩子用艾草洗澡,小一点的孩子,还要在脑门上点一点雄黄,据说这样做可预防蛇虫鼠蚁的叮咬。”
孙桂民说:“往事如烟,儿时过端午节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永远难以抹去。现在生活好了,想吃粽子,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火腿粽、水果粽、什锦粽、蜜枣粽,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但我总是固执地感觉到,再好吃的粽子,也吃不到母亲的味道了。”
王子涵:难忘室友妈妈包的肉粽
“就是这个味道!太香了!”6月10日晚,王子涵下班回到家中,就吃到了妈妈刚包好的肉粽,她轻轻地咬下粽子一角,连连发出如此感叹。
作为“95后”的一代,王子涵的童年生活不愁吃不愁穿。在她的印象中,过端午节就代表要吃粽子、洗艾叶澡、扣五彩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到端午节,妈妈会在家里会大扫除,奶奶会去河边采芦苇叶,准备好糯米和其他配料,全家人一起坐着包粽子,包的是蜜枣馅和红豆馅的粽子。”王子涵告诉记者,因为不喜欢吃蜜枣和红豆,所以她从小很少吃家里包的粽子。
“我真正爱上粽子,还是因为室友。”那是年的端午假期,在苏州上大学的王子涵,到室友的老家沭阳过端午节,在那里品尝到了舍友妈妈包的肉粽。“那是我第一次吃肉馅的粽子,香味诱人,糯米香和卤肉香交织在一起,一口咬下去,软糯鲜香。在那一刻,我深深地爱上了肉粽,一口气吃了四个!”王子涵笑着回忆道。
在这之后,每年端午节,王子涵的妈妈除了包传统的蜜枣馅和红豆馅粽子,还会特意给女儿包一些肉粽,兼顾一家人的口味。
王子涵说:“这两年我去了很多地方,尝过各种口味的粽子。前几天逛超市,看到货架上除了有红枣粽、豆沙粽、鲜肉粽等传统口味的粽子,还有榴莲粽、麻辣小龙虾粽、血糯米栗子粽等新口味的粽子。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最让我惦记的,还是室友妈妈包的肉粽,那软糯的米香伴着咸咸的肉香,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众多,有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各种说法,但在宿迁,伍子胥之说比屈原更早。“伍子胥,楚人也……”在宿迁民俗专家程芳银家中收藏的《宿迁县志》上写着。据他介绍,《宿迁县志》是宿迁的第一本县志,根据书中的相关记载,伍子胥祖籍宿迁,就在今天的宿豫区曹集乡。
“在我看来,端午节最期待的就是与孩子们团聚,亲手包一些塞满蜜枣、红糖的粽子,插艾草、挂菖蒲、洗百草水、换新衣……”71岁的程芳银说,这一颗“粽子”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古至今依然备受“宠爱”。它们的种类愈加繁多,已成为民俗文化、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