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于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于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艾草本身就是一味中药,挂在门上还有招百福的含义。
除了在门上挂艾草,还有的地方在门上挂菖蒲。菖蒲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因为叶子长长窄窄像宝剑,挂在门上古人认为有驱邪作用。而挂菖蒲的起源来自一个爱情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秀才家里很穷。可是他却娶了一个很有文采的老婆。一年端午节家里连做饭的米都没有了,于是秀才独自上街看看能不能遇到熟人借一点。秀才出门后秀才妻子也出门去了河边,看到河边长着菖蒲于是把了一些清洗干净拿回家挂在门上,希望保佑家里平平安安。等待秀才之时还写了一首诗。写道“妾女命苦嫁穷夫,今日端午件件无,佳节不宜空过去,聊将清水洗菖蒲”。
秀才在街上转了很久,见到熟人实在抹不开面子借钱,他在街上无目的的溜达,突然看到一头牛没人牵引,他心一狠牵着这头牛来到集市想买了换些过节的钱,不想被牛的主人认出送到了衙门。县官当即要打秀才三十大板以示惩戒。秀才妻子闻讯赶到县衙为丈夫求情,县官心里同情这对苦命的夫妻,早听说秀才妻子文采斐然。于是要秀才妻子当堂作诗一首,做得好就放了秀才。秀才妻子想了想,片刻功夫便作诗一首:“滔滔黄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自叹妾身非织女,郎君何事效牵牛”
一首诗写得不但文笔公正,字里行间表现了秀才对做错事的悔恨,而且还含蓄的表达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县官听罢连连称赞,不但放了秀才还给了他们夫妻三十两银子。从此以后,当地人便效仿秀才妻子在端午的时候把菖蒲挂在门上,保佑家人平安。久之便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