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危为安 http://www.binglicar.com/端午安康五/月/初/五
端午
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今日,端阳。
吃粽子、饮雄黄,拴五色线、佩香囊、挂艾草、菖蒲,看龙舟竞渡,驱邪祈福,再一起聊聊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全年四大节之一。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吃粽子
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说来,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现存最古老的粽子,发现于宋代古墓。
▲粽子出土于江西省德安县城郊南宋古墓德安县博物馆藏
年12月在德安县城郊发现一座宋代古墓,据今已有多年。据考古学家研究,墓主是宋朝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女周氏,下葬时间是公元年。
墓中发现的这两个粽子,是因为墓主人辞世时没有赶上端午节,后人们便随葬了两枚粽子,以贡墓主享用,供奉两枚粽子也有寓意成双成对、吉祥如意的意思,这对粽子同时也是全世界发现最早的实物粽子。
祭屈原
逢端午,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清雍正时期(年)《屈原图》轴,陈撰天津博物馆藏
画中屈原白眼向天,郁郁不平之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赛龙舟
年中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遗节日。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李昭道《龙舟竞渡图》绢本设色
▲唐阎立本《龙舟图》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赛龙舟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
▲宋代团扇绢画龙舟
古时,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元王振鹏《龙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中记载,当地人们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枻者,不下七八十人。
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观之至侈者。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
▲明佚名赛龙舟卷局部
▲《龙舟竞渡图》卷,清,王概绘,纸本,设色,纵18.2厘米,横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剔彩龙舟图荷叶式盘,长21.7厘米,宽16.8厘米,高3.5厘米故宫博物馆藏
盘心雕一龙舟,舟上有凉亭,二童撑篙,行于莲花朵朵的水面上。盘边内外两面均雕莲花、茨菇、蒲草及鸳鸯。
赏端午
▲《金明池争标图》北宋张择端天津博物馆藏
▲清代朗世宁《午瑞图》,绢本,设色,纵cm,横84cm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
清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共八开的绢本设色画《端阳故事图》,以写实的技法描绘了古代端午节期间汉族的重要民俗活动。
《观競渡》
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聚众临河,观看龙舟竞渡。
《竞渡》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系采丝》
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止恶。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裹角黍》
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角黍即“粽子”。裹角黍即包粽子。图说“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菰,读作姑,是一种水生高秆的禾草类植物,其茎为筊白笋。今人包粽子以箸叶、箬叶、芦苇叶为主。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悬艾人》
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荆楚风俗,将艾草扎成人形,悬挂门户上,以避毒气。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採药草》
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五日午时阳气最盛,以药草治病最具效验。譬如“午时水”,取饮、擦身,可袪百病。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射粉团》
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唐宫中,造粉团、角黍(粽子),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赐枭羹》
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汉令郡国进贡枭(猫头鹰),作成羹汤,于端午赏赐官员,寓有除绝邪恶之意。枭读消,传说为食母恶鸟,故于端节捕杀。
《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养鸲鹆》
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鸲鹆,读作“渠浴”,又名“八哥”。图说,要在它换羽毛后,剪了舌头好学话。但是鸟学舌靠喉咙,剪舌头不符合科学。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摘选自古典书城配图
清·徐扬《端阳故事》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清,绢本,设色,纵cm,横.5cm,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就是描绘清代五月端午时节,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画面右下角部分,身着深兰色汉装端坐的便是雍正皇帝,他与众皇妃、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整个画面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驱邪求福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这天,老百姓一般会戴五色线、佩香囊、祈平符,挂钟馗或张天师的像以达驱邪求福的愿望。
▲白锻绣花荷包安徽博物院藏
▲清同治彩绣五毒活计故宫博物院藏
“五毒”指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图中五毒彩绣配以“大吉”字样,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
▲虎镇五毒纹儿童肚兜,首都博物馆藏
▲清端午符安徽博物院藏
旧俗,农历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
《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为辟邪,古时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躲五”。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所以端午也挂钟馗像。池州等地区还会表演傩戏,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清莲溪款钟馗图安徽博物院藏
戏曲《混元盒》里讲述张天师专司驱鬼。明嘉靖年间,“五毒”及各路妖怪作乱,张天师一路降妖打怪,最终诛灭“五毒”。
▲清版年画《张天师》山东博物馆藏描绘了张天师手持利剑,驱毒禳灾避鬼的场面。
无论是钟馗还是张天师,疫情当下,希望都能“袪毒辟邪”,我们更应该彼此祈福!
因屈原、伍子胥、曹娥在端午这天投河了,节日便同时有了悲凉的意味。
于是,端午节至今仍忌讳说“快乐”,一般祝福语多用“安康”。
北庭学研究院
祝各位
端午安康
参考文献
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光明日报》年06月14日作者:刘汉俊)文博圈《看!文物里的端午节》安徽博物院图片自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