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玩物如交友,如胶似漆容易有嫌隙,距离反倒产生美;爱好如美食,再好吃的东西天天用也不是滋味。我爱蒲,友朋皆知,但也不是一天到晚的折腾,十天半月不动是经常的,有时候半年没顾上,也不是没有过:回过神来一看,嗨,都活得好好的!有朋友羡慕我家菖蒲绿油油的,没丁点儿黄叶,我就说了:家里领导管的严,菖蒲不敢黄!不过话说回来,贤内助,也就是这个意思。玩物爱好,和艺术同,都是个交流,交错流布有所得,即是缘份,是为物缘,物缘之上,还有人缘,同好同乐,才是玩物的高境界,所以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是绝对的,倘若是一个人关在屋里好多年就玩一样东西见不得人……听听就怕。李毅君好山水,名校科班,仁智之乐自有见解,又多年磨砺,笔墨在手,可取造化乾坤。今引刀为笔,于瓦盆求金石乐,旁敲侧击,所作所为令玩物圈友为之一振。所振者二:一是蒲草虽好,还要看盆,艺术家参与,终归非凡有创造,见者皆爱不释手。还有李君好蒲,不显山露水,这次一出手就让人刮目相看,大家看了都感觉从这样一个小玩物中,很真切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厚,随时都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开花,这才是最让人欣慰的,能不让人振奋吗,是为二振!.9.16庞飞于是山堂
敬菴养蒲记
文/李毅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有句:“细雨湿流光”[1]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冯友兰点评:春草本来是没有魂的,所谓春草之魂就是词人的意境。这一句不但写了春草,也写了作者的感情。[2]菖蒲养久了,再看此句,渐渐体悟到诗人们所表达的意境,真是“诗有情至语,写出活现者”。[3]
最开始了解菖蒲,是读了金农的菖蒲画,有题画诗曰:“五年十年种法夸,白石清泉自一家。莫訝菖蒲花罕见,不遇知己不开花。”真是好有性格的植物!菖蒲虽然难伺候,却也是历代文人雅士们追捧的案头书房清供。《本草·菖蒲》记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古人把菖蒲列为神草,更是赋予其人格,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明代曹溶《倦圃莳植记》中写到:“四月十四日,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菖蒲是很有灵性的仙草,历代文人皆有赞美菖蒲的诗篇,在此不一一复述。其中,苏轼有写菖蒲曰:“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是为伍,不待泥土而生。”后来吴昌硕的老师俞樾,把“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镌刻在菖蒲盆上,以明其志,是物性灵,这既是菖蒲的品格,也是文人自我的标格。可见,小小的菖蒲也承接了文脉。菖蒲是赏叶植物,金冬心画中菖蒲的叶子是“短、细、密”的,他把这种文人植蒲的审美标准展现的淋漓尽致。文雅、静气、清幽,是菖蒲给人感觉和气质。我生活在上海嘉定,江南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合养菖蒲。自己养的第一盆菖蒲,是虎须菖蒲,属于比较好养的一类,但仍养的小心翼翼,养了几年之后,逐渐了解菖蒲的习性,便陆续开始搜罗各种自己没有的菖蒲品种。都市生活节奏快,所有的人都在马不停蹄的忙碌奔波中,一盆小小的菖蒲,就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得到片刻的喘息。每天早晚,院子里照看一下菖蒲,为菖蒲剔黄,擦拭蒲盆,闻闻蒲香,浇浇水,爱好也逐渐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满了乐趣。人说:养菖蒲,浇水三年功,浸根不浸叶。菖蒲浇水,我尽量沿盆边浇水,避免浇在叶片上,叶片若是水多了,会被水粘在盆沿吸住,时间久了黏住的叶子会枯黄,影响叶形美感。另外,繁密的叶根容易存水烂根,因此,菖蒲浇水最考验心性。菖蒲的香是幽幽的,冷拙的,很特别,最爱用手摩挲蒲叶,掌心会留有余香。菖蒲保持通风也是要格外注意的。自古很多画家都画过菖蒲,每个画家都把自己的性情注入笔端。金冬心画蒲,用笔古拙迥异,极具有静寂之气。吴昌硕画蒲,多以“岁朝清供图”为题,“和气一团真性情,菖蒲服食菜为羹。成仙成佛无过此,人坐春风心太平。”他笔下的菖蒲,粗头乱服的感觉,如同草书笔法,连绵不绝一气呵成,直抒心意,自我写照。潘天寿画菖蒲,笔力霸悍张扬,小中见大,清新秀发,意趣无穷。菖蒲养久了,偶尔画一画菖蒲。其实也没有刻意想要怎么去画,天天摆弄着菖蒲,对菖蒲的感受越来越多,有时候因菖蒲盆的器型好看,索性放在案头写生;有时候因菖蒲的姿态好看,草草涂抹,略取其大意。近日,闲读碑帖,便有了用刀临帖的想法——刻瓦盆。瓦盆硬度很高,不过尚在用刀能够承受的范围。先书丹,再刻字,把临过的帖都复习一遍,书丹与镌刻之间的思路略有不同,之后再拓下来的感觉又会不一样。刻盆手起泡生茧,刀刻裂,乐此不疲。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菖蒲刻盆,也是自我体悟和印证的方式而已。明代文人高濂云:“菖蒲……欲其苗之苍翠蕃衍,非岁月不可。”“江南草圣”王大濛先生讲过:人与物的关系需要时间,有时时间越长越完美。[4]养菖蒲,让我学会把自我的状态“慢”下来,沉潜下来,审视自我,调整自我,认知自我,如此方不负光阴岁月。我养菖蒲,菖蒲亦滋养我。[1]五代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第页,人民出版社年。[3]袁枚《随园诗话》卷十第页,凤凰出版社年。[4]王大濛《蒲草好光阴玩物养志》第29页,山东画报出版社年。李毅现居上海嘉定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导师郑力教授
-END-
是山雅集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