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文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俗语ldquo [复制链接]

1#

人文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俗语ldquo

人文|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俗语:“端午正逢十三忌,娶亲生子多不顺”,啥意思?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五月初五”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据传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

《续齐谐记》记载道,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

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

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用彩丝绑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

相传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不同的传说。

一种是纪念伍子胥,相传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之后,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并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三国时魏国人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而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也是在这一天被淹死的,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又有了纪念曹娥的意味。

其实,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

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

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前面说的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许多。

《荆楚岁时记》甚至称五月五日为“浴兰节”:“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但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等花草和草药,古人认为这种风俗可以祛除病疫和邪气。

又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除了挂在手臂上,五色丝还可以悬在门上或床帐等处。

还有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气、可以入药的植物,端午节正处于病疫高发的夏季。

因此古人常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据说可以驱邪、治病。

晋代周处《风土志》中记载当时有制作“艾虎蒲剑”的风俗:“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祛鬼。”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北京也有类似的风俗:“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端午节还有斗百草、饮菖蒲酒等习俗。

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分别记载了这两种风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斗草有不同的形式,或者以对仗的形式报花草的名称,多者为胜;或者以叶柄相绕,断者为负。

《荆楚岁时记》又载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

当然也是为了避邪祛病的目的。

其实,像端午节这样古老的节日,其起源是多源的,其习俗也是在历史中逐渐积累而成的。

而一代代关于端午的诗词,也不断增加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在传承原本习俗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为端午增添着新意。

而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也会继续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绵绵不绝。

端午节将至,俗语:“端午正逢十三忌,娶亲生子多不顺”,啥意思端午节即将到来,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家家户户插艾草,已成为端午节的标志之一。有句农村俗语说:“端午正逢十三忌,娶亲生子多不顺”,下面就来看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农历的五月也是仲夏之月,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段时间,也是阳光照射时间最长的时候。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阳光同样会伤害万物。所以《论衡》中说:夫毒,太阳之热气也。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素。

意思就是阳光会产生毒素,如今人们都知道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很强。再加上五月天气炎热,正是各种毒虫活跃的时候,所以人们就把五月称为“毒月”。在干支历中,五月也是午月,正是天地纯阳之气最强之时,所谓阳极而阴生,因此五月也是阴阳二气相争之时,阳动于上,阴迫于下,所以五月不适合婚嫁。

由于端午节临近夏至,夏至时,太阳运行到北回归线,同时开始南行,所以夏至那一天正是阳极之时,也可以叫做“阳至”。但是夏至之后太阳就开始南行了,白昼也就一天天地变短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夏至一阴生”。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古人在农历的五月份都会“避午”,特别是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更是五月的“九毒日”之首,所谓“九毒日”也就是五月上中下三旬中的“五六七”三个日子,也就是: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共九天。

由于端午节是“九毒日”之首,所以也是太阳之毒最强的一天,于是古人就认为五月初五所生的孩子对父母不利。《论衡》中说:“五月五日生子不举”,意思就是端午节出生的孩子如果长到与门户一样高,就会对父母不利,民间称之为“五月子”。

五月初五不仅是“九毒日”之首,也是“杨公十三忌”中的一天,杨公忌是唐代的杨筠松根据“二十八星宿”顺数,制定了十三个不好的日子,从正月十三开始,每个月往前赶两天,分别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共十三天。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姓杨的老人,人称杨公。他有十三个儿子,于是他就夸下海口说:就算我的儿子一个月没一个,还能剩下一个陪我过年。结果这话就让玉帝听到了,玉帝大怒,每个月就收走他一个儿子,那年的七月正好是闰月,所以一年就有十三个月,到了年底,杨公的十三个儿子一个也没剩下。

后人就把杨公儿子归天的日子称为“杨公忌”,由于这些天都是不好的日子,所以这些天出生的男人大多是一生劳碌,女人则是孤苦无依。而五月五日正好是“杨公十三忌”之一,也是端午节,所以就有了“端午正逢十三忌,娶亲生子多不顺”的说法。

最后,古都大状贾峰律师恳请大家做一件事,由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