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检查需要做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hl/160216/4771443.html农历五月五,回家过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五月初五因有两个“五”相遇,故简称为“重五”。因“端”字有初始之意,故“初五”可称为“端五”。最初多称为“端五”。
“端五”衍变为“端午”又因何故?原来,按照中国传统的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农历的正月从寅月开始,五月即是午月,故“端五”又称“端午”。而午时为阳辰,又称为“端阳”,午月与午时,两午相重而又称“重午”。
“端午”最终盛行而确立为节日正名,实因避讳而来:唐代时,因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为八月初五,为避“五”字讳,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以“端午”作为正式的节日名称。
端午节所演变的生活习俗,追溯起来,实有古代普通民众的“卫生防疫节”之实。习俗内容中就有为禳除五毒(五种有毒性的动物)而祭出的菖蒲剑。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有端午时节民众“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悬于门户驱邪避晦(趋吉避凶)的习俗。端午时节“蒲艾簪门”,从古昔到今朝,艾草与菖蒲并重,在南方有很好的绵延,但可能由于受到菖蒲在一些地区生长并不普遍的影响,以致今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是独重艾草,而菖蒲日渐被冷落了。
五毒是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说为蜘蛛),这是中国民间盛传的常见有毒动物。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进入仲夏,各种蛇虫都活跃起来,所谓“五毒并出”,是最容易发生疫疠流行的季节。因此,古人把端午这一天看成毒月恶日,这种认识自先秦时代即有渊源,视五月为“毒月”,五月初五为“毒日”,于是在民间形成端午以香草驱除毒邪的习俗。古人选择端午这一天开展卫生防疫活动,正符合于健康防病的实际生活需求。古人对端午节的宣教,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寓意将毒虫刺死,除害免灾。
民间也常把艾草、菖蒲和大蒜并称为“端午三友”。以菖蒲作剑,艾草作鞭,大蒜作锤,端午节这天,人们普遍以艾草、菖蒲和大蒜这三种“武器”,避退毒虫,杀灭病害,斩除妖魔,驱毒避邪。
《诗经》有“彼泽之坡,有蒲与荷”的诗句。在《礼记·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记载。奇草可种植,菖蒲栽培可谓历史久远。六朝佚名《三辅黄图》有语:“汉武帝元鼎六年(注:公元前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有菖蒲百本。”种菖蒲还发展成为文人的一种清玩,否则菖蒲何以得“天下第一雅草”之称?
从菖蒲能避毒而被重视,人们还赋予菖蒲以人格化,把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到了五月最是观赏菖蒲的佳时,端午时节,蒲草青青,故农历五月又被称为“蒲月”。
其实,菖蒲更有以为服食药用的渊源,起初它是被当作仙草灵药之类来看待的。东晋葛洪《神仙传》中载有汉武帝刘彻游嵩山,遇九嶷山仙人点拨,服食菖蒲以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故事。李白根据上面的神话传说,把瑰丽的想象写进了《嵩山采菖蒲者》诗: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嶷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清末翰林吴增甲有行楷诗轴,在写石菖蒲时说:“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我颜色好。”落款处写“服食家重之”,其意即谓石菖蒲服之可助延年长生。
菖蒲的品种多,什么是药用的正品呢?李时珍说:“生于水石之间,叶具剑脊,瘦根节密,高尺余者,石菖蒲也”。所以说,各种菖蒲品种多,药草最是石菖蒲。
在延续着千百年来菖蒲文化魅力的同时,自《神农本草经》肇始,中医一直以来都把石菖蒲作为一味治病良药。
END
转载自《发现本草之旅(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国中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