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濕氣之季度,從這一天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動,逐漸演變為各地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宋 掛五綵線榴花照眼艾蒿香,掛符門簾飲雄黃。
粽角流蘇懸彩穗,平安佑爾度端陽。
宋 染紅指甲
端午階前采鳳仙,小缽加礬細細研。
染紅女兒纖纖指,粉白黛綠更增妍。
明 飲菖蒲酒采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
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
清 掛鍾馗終南進士舞龍泉,端午時節壁上懸。
仗君闢邪殲群丑,免得鬼魅擾人間。
端午惠宾活动
诗礼春秋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