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名,始于魏晋时期。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有如下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计时体制取代干支计时体制,以重五取代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读读那些写在端午的诗词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诗词赏析:《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了解一下端午节各地民俗文化吧!
在河北,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在山东及东北,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在山西省,家家户户煮艾叶洗身,称为去疾避灾。
在江南地区,端午节赛龙舟。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的竞赛。
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饮雄黄酒。
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吃馏米。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在台湾地区,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寿。
各位朋友们,你们的家乡都有些什么端午节传统习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留言点赞数量排名前五的朋友可以获得图书馆特制的小礼品噢!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值此佳节之际,祝福大家事事安康!
文字:申倩倩
编辑:周洁(学生馆员)申可欣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