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歌舞|文学|绘画|摄影|书法
经典艺术沙龙,欢迎免费订阅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到来预示着人们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古诗词赏析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五月飞雪》
赏析:潇剑
前天新疆下了好大的雪,朋友说是在天山。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不由得想到了李白的这首诗。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场景何等凄凉。不过是不是该为那些花儿感到庆幸。要不然飞雪连天之下情何以堪。
后来朋友又发来照片,大雪埋没的羊群在撕心裂肺的哀嚎。倒是那些开满山坡的郁金香经历此劫之后竟安然无恙。
虽然世事种种多不如人意,回想、展望,当今社会还算大体。就如这雪下也下了,山野间的花也该值此润泽之际,兴起博发直取楼兰了吧。
正所谓是:“世间推物理,人生贵适意。万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
春来未见云中月,
花暗隻飞雪连天。
柳笛声声催金鼓,
举剑南,散楼兰。
风迟寰兮孤烟寒。
《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
宋范成大
一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二
梅黄时节怯衣单,五月江吴麦秀寒。
香篆吐云生暖热,从教窗外雨漫漫。
三
一庵湿蛰似龟藏,深夏暄寒未可常。
昨日蒙絺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
∨
《积雨乎,积郁乎,且不说美丽田园》
赏析:青谷
一看这诗,就知道是写乡村物景。
诗界有公论,认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标志其最高成就。也因此,赏读“芒种三绝”前,不妨先看看他“田园杂兴”里的另一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不必详译,一幅挺美的田园景象历历在目:树树梅子金黄,杏子越长越圆肥;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则开始稀疏散落。白日天长,农家人门前无人走动;只有蜻蜓与蝴蝶,绕篱飞来又飞去。
那么人呢?芒种时连收带种忙农活的人去哪儿了?蜻蜓、蝴蝶绕家家门篱来去闲飞时,该是中午吧。而此时,正在地里忙干活的务农人,午时也不回家,所以他们家门前就没有人走动。
再看“芒种三绝”:忙农活的人原来在这里!江南地区,芒种正遇梅雨季,天晴时溽热蒸人,雨漫漫时又阴潮寒冷。范成大写了“良苦吴农”在湿冷田间顶着遍身浇透的雨,“年年披絮插秧寒”;写了五月江吴麦秀时,农人只穿单薄衣衫;写了似龟藏般避雨在室内的人,仍忙着“昨日蒙絺今挟纩”。世代辛勤劳作的良苦人哪,你们世代辛勤见到了美丽田园?诗人连道“三寒”,用结句“莫嗔门外有炎凉”,实际点明了世道炎凉。
历来像他那样大纵深大场景描写兴亡百姓苦的良心诗人,藉天地暄寒无常,诉人间世态炎凉,积雨,积郁,什么时候人心才不变冷?什么时候才不见“秋收万颗子”“农夫犹饿死”的惨景一再重现?就像做了工、盖了房、教了课、送了货……的劳动者成了要不到工钱的讨薪人、讨钱即破坏的肇事者,等等。广大穷苦百姓哪有金山银山的巨大奢望,却永生遗憾于劳动创造的美无缘享受,就像忙农活的人,不识蜻蜓、蝴蝶飞来去的美。他们用劳动创造美,劳动却把他们压垮!
《芒种》
吴藕汀
熟梅天气豆生蛾,
一见榴花感慨多。
芒种积阴凝雨润,
菖蒲修剪莫蹉跎。
∨
《何为榴花》
赏析:白岚
读诗之中,一会没有反应过来,什么是榴花?一查才知原来是常见的石榴花。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原来石榴花,为汉时而得名。
芒种时节,梅子熟了,各种蝴蝶、蛾子也四处飞舞,榴花也开了,再读王维的《田家》“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也见其他植物的身影,绿芋肥,刚刚楼下的菜园也有浓浓的一大片地芋叶肥美。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唐·韩愈《榴花》,也如此的喜欢这榴花,民间一直把榴花当吉祥之果,红红火火的颜色,像灯笼一般照亮人的眼睛。诗人也无端多些感慨,文人墨客之间语言如流动的清溪,汇入江河大海,动笔则是万千句诗在脑海中涌动。
下厥,第一句道破芒种时的天气,也刚刚应景屋外的雨声,菖蒲浅浅的是否修剪为草地呢?这句也许具体的行为已经不再重要,只用去忙碌起来,梅子熟,榴花会开,豆儿结,植物不会有心绪而停下来生长,而人们也不应懒惰!
寄小诗一首
《百日草今天长出了四片叶子》
百日草今天长出了四片叶子
一片如果代表一天
它们不停歇的生长
假如“希望”寄予也可以如此
不会像人有懒惰的时候
这清明的感觉可以吹来吹去
尘埃落定在土壤,哪有灰尘
洒落在光阴的门窗
有些甚至遮盖了青天白日
百日草今天长出了四片叶子
明天会长出互生的六片
根须在贫瘠或肥沃的土里一模一样的生长
哪会像人总在希望,希望
有时一种糟糕的想像
但离不开你,我之间的可能
好吧,我们共同看着百日草的叶子
向左,向右走向一方
假如,在路上,花开也会花落的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唐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
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
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
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
垂泪千行便濯缨。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唐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
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
三黜名渐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
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
相望长吟有所思。
∨
《道与行》
赏析:圣诞节
这是好朋友之间的分别应答诗,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政坛志同道合的战友,同生死、共进退,也是文学上的知音。面对人生的磨难,他们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以求“道”的精神和探索鼓舞人生;以护“道”的决心和勇气感染后人;以“笃行”来实践理想和信念;用“冷眼”对待流俗和诽谤;高洁的品质、实践的精神、君子的人格魅力在他们的身上熠熠生辉。让我们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探寻他们的精神历程和坚贞不屈,以及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中国古代文人的出路不多,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读书人一般走《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说的“致经济”之路,柳宗元和刘禹锡同科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一起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一起获罪被贬。十年以后,短暂回京,旋即一起再被贬黜,元和十年(公元年)夏初,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一路走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相伴从长安出发,到衡阳分别,各自以戴罪之身前去赴任,这两首诗就是在分别时候写的赠别诗。
柳宗元先写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大意为:经过十年的流放终于回到了国都,不曾想没几天就又被放逐到更偏远的地方。放逐之路上,西汉伏波将军马援将军西征走过的道路依然风云雾霭,瘴疠横行。汉代所铸的石像也已荒凉残损,破败不堪。此情此景,和自己的遭遇太相像了。爱说真话,针砭时弊,招来了无穷无尽的非议和磨难,为权贵所不容。写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不要在为自己招来祸患了。上次被贬时,你我隔着河来道别,互致珍重。这次不用了,泪水可以像沧浪之水一样来洗头发了。
刘禹锡看完之后,深受感动。也写了一首酬别诗来答谢老朋友的嘱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大意为:我们一起走过了十年的被贬生涯,这次又一起再度被贬黜,千里相伴,现在又要分开了。我们两次遭到贬黜的遭遇,似乎和黄霸受汉宣帝的信任两次出任宜川太守相PK,但和“因直道事人”柳下惠三次被贬又自愧不如。在分别的“长亭”上,我们一起望着大雁飞出天际,淡出视野。在心中的愁肠百结的时候却听到了凄厉的猿猴叫声。设想别后,你跨过漓江去了柳州,我向东去连州,唯有漓江江水将你我相连,在吟诵古风《有所思》时想到对方。
这两首诗,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感情真挚自然,含蓄哀婉,自然流露。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从这个方面来说,柳刘可谓是同道中人,学习圣人之道,践行圣人之道。保持君子之德,无论在顺境,逆境,都拥有自己的坚守,不会违背自己所学。他们在朝堂为官,坚持正义,反对宦官政治,反对地方割据,努力使唐朝的再度兴盛。在地方为官,一心造福百姓,各地都有建树,为后人所怀念。他们的友谊更是伴随终生,分别后四年,柳宗元病逝柳州,享年四十七岁。临终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刘禹锡,刘禹锡则十分悲痛,将柳宗元的儿女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照顾,写下了大量怀念柳宗元的诗文。
西方有句格言,性格决定命运,柳宗元英年早逝也许和他性格有关。单从诗面上看,刘禹锡的诗歌相对比较豁达乐观,意境开阔雄浑。比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写诗胆子也比较大,不怕得罪权贵,比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柳宗元佛法学的好,性格比较沉郁。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而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会昌二年(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附小诗一首:
一别天地两渺茫,
望极归雁已成休。
离索萧萧繁华尽,
江水默默泛流光。
日暮含山空念远,
晨钟对月总伤情。
人生几度十年秋,
同临碧波水云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