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声读物黄岛老桩虎须菖蒲 [复制链接]

1#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植物,道家称其为“仙草”,医家称其为“灵草”,文人称其为“蒲君”、“雅士”,而把每年农历的四月十四日定为它的生日,这种植物就是菖蒲。是什么原因使得菖蒲拥有如此多的雅号,被“道、医、文”所偏爱,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菖蒲享有人格化地位?在我们黄岛有无本地生长的菖蒲?


  菖蒲,是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菖蒲为古人所看重,最早是因其药用价值。《道藏》菖蒲传卷开头即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其味辛、苦,性温,主要入胃经、心经,具有醒神开窍,和胃化湿,益智宁神功用,用其根茎叶煮水喝能治腹胀,叶还可用来炒作茶叶。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种药物,按照其效能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就位列上品草类之冠,其次是菊花、人参,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并说它能“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古医典籍《本草纲目》、《本草图经》等对菖蒲的药性、习性均有记载。古诗中曾写过“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我颜色好。”意指服用菖蒲可延年长生。

自西汉起,菖蒲已开始在皇家园林中所种植,六朝《三辅黄图》有云:“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有菖蒲百本。”甚至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嵩山遇到采摘菖蒲的人,有感而发,用瑰丽的想象把采摘菖蒲的人想象成神仙,其《嵩山采菖蒲者》诗云:“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菖蒲的药用价值,是作为仙草灵药来看待的,为道家方士和医家所倚重。


  后来菖蒲又逐渐为文人所推崇。“无菖蒲,不文人”,它不但有文人的清高,优雅,更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品味的植物,自古就为文人雅士所青睐,宜入诗、入书、入画,常作案头清供,历代文人墨客因喜爱菖蒲而留下诸多诗词,称其为“文人草”一点儿也不为过。

陆游《菖蒲》:“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盘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陆游案头仅置菖蒲一盆,由此可见他对菖蒲是如此的痴爱。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说:“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东坡居士笔下的菖蒲俨然是对高士品行的写照。明人文震亨《长物志》记载:“花有四雅,兰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四雅当中,唯菖蒲能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故被骚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雅”。

清代金冬心更是爱蒲入髓,尤知蒲性,曾作《菖蒲图》卷,题曰:“石女嫁得蒲家郎,朝朝饮水还休粮。曾享尧年万千寿,一生绿发无秋霜。”至此,菖蒲从“仙草、灵药”一变而为“蒲君”、“知己”和“雅士”,彻底完成了人格化的蜕变。甚而古人将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将农历五月定为“蒲月”,也是菖蒲人格化的写照。


  据文献所载,古之文人雅士于菖蒲生日,修根剪叶,相集而并欢,为蒲君“庆生”。正由于菖蒲密切文脉,具有不与俗同的观赏价值,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观赏盆景的重要品种。现在的菖蒲盆景爱好者总结了养护口诀:近水而植,附石健康。叶干根湿,喜暖畏寒。微风避雨,少分更旺。喜阴怕晒,润露忌霜。石生偏细,泥种颇壮。薄施厚灌,勤理剔黄。碧如翡翠,香沁腑脏。野逸清气,不宜艳妆。配石清供,古盆内藏。素雅天然,最宜文房。


  近年来在我们黄岛的收藏文化圈流传着植蒲赏蒲的习俗,经考证,黄岛菖蒲来源于青岛崂山的老桩虎须菖蒲,崂山太清宫主持匡常修道长与黄岛王台镇的一老者以及辛安民俗博物馆馆长潘进和先生对黄岛虎须菖蒲的传承起了关键性作用。


  匡常修,出家前俗名匡桂林,于年出生于胶州,年出家崂山。以练武行医传道为业,其武术、医术精湛,武德医德高尚,被称为“南郭北匡”(南郭指武当派郭高一,北匡指的就是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创始人匡常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岛王台镇一位喜爱花草的老者与匡常修道长相识,匡道长将自己种植的崂山老桩虎须菖蒲赠予王台老者。老者回到王台后,就把菖蒲种到了一块沙土地上,正好这块地周围原本种植有几棵大树,起到遮阴作用,沙土地透水透气,总之王台老者选择的这块地正好适宜菖蒲的生长。


  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过去了几十年,经过老者的精心呵护,最初的那一把菖蒲早已繁衍成一分多地,盘根错节,蔚为壮观。崂山菖蒲就这样在王台这一小块土地上默默地生长了几十年,可以说除了这位老者是无人知晓无人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看,菖蒲这种适宜南方生长的植物,在山东的诸城和黄岛生长有老桩虎须菖蒲。黄岛虎须菖蒲的来历,如果再往前追溯就是一种传说,相传崂山的菖蒲还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联,时任北宋密州(现在的诸城)太守的苏东坡曾来到崂山拜访,这期间他把在诸城种植的菖蒲也带到了崂山。从此,虎须菖蒲这种“文人草”在青岛生长繁衍千年一直到今天。

作者/张巍

简介:喜传统文化,数项有所涉,然无一精道。

诵读/李旭

简介: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会员。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士;朗诵、国学、禅舞、心理学及家庭教育爱好研究者;是一名有爱的保险经纪人,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个人及家庭保障咨询、方案设计、投保理赔等服务。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秋

责编:王礼明

排版:静秋

校稿:静秋

音频:李旭

发布:姜蕴青

“家在黄岛”主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投稿须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