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为您推送优秀作品!
01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端午节
作者:徐兆寿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时候,端午节是我们盼望的日子。每至节日前几天,我就看见大人们忙着准备端午节的油饼卷糕了。凉州人平时不吃米,吃米就像过节一样。所以,因前一年吃过油饼卷糕,那香甜的味道一直还存留在舌头下面,一听说端午节快到了,口水也就出来了。端午节那天早晨,往往是被一阵香味叫醒的。油饼的香味、大米的香味与大枣的浓香混在一起,把个端午节的早晨薰得格外幸福。当祖母把一个个热喷喷的大大的油饼卷糕递给我们,且看着我们忘我地吃着时,她则转过身,拿着几个油饼给七娘家送去。祖母回来时,也会带来七娘家的油饼卷糕。我们就可以比比谁家做的好了。现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口水也差点流下来。童年的味道并未消失,全都藏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个油饼卷糕应当叫棕子。我再没见过把荷叶皮直接做成油饼的,这大概是我家乡凉州的人们的发明吧。简单追溯一下,可能是汉唐时那些戍边垦田的军人们在原来习俗的基础上创造的吃法。但它是最香的。再后来吃了那么多品种的棕子,都觉得没有小时候祖母做的好。这几年,母亲会让人悄悄地给我带来油饼卷糕,给我惊喜。尽管凉州的油饼卷糕是那样粗放,比不过超市或蛋糕店里的那些棕子精致,可我还是觉得它最香。中学时代才知道端午这个节日跟屈原有关系,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诗人的爱国精神。原来我们的味觉里有精神在,有国家在。大学的时候我的思想发生了转折。哲学老师说屈原的这种精神是愚忠,是忠君,是落后的思想,不值得提倡。似乎很多人都赞同他的说法。言下之意是端午节没必要过了。事实也确实如此,端午节不知不觉地在城市里,尤其在大学里似乎被悄悄取消了。至少我有很多年没过过端午节了。近几年有了法定的节假日,也在超市里看到各种促销的活动,才意识到这是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学问多了有时候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比如,对端午节的认识随着每年人们的讨论会积累起一些知识,才知道,端午节早在屈原去世之前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屈原恰好死于那一天。而且根据文献记载,最早把端午节与屈原结合起来是在南北朝时期,是屈原自杀之后几百年的事了。有些文献记载的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孝女曹娥。也才知道南方人不仅要吃棕子,还要赛龙舟。这些知识硬生生把一个中学时代的美好寄托毁灭了。端午节的爱国主义意义也被消解了。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端午节呢?过这个节的意义还有没有呢?我们还是从它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一下吧。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端在古代是端头、开始的意思。那么午呢?有些学者说,“午”是“五”的谐音。过去有些地方把端午节也叫重五节,似乎进一步说明,五月的第五日便是端阳节的正日子。还有些地方把这一天叫天中节,日本还叫男儿节。与阳有莫大的关系。加上闻一多先生说的龙图腾崇拜的节日之说,我们可以简单地断定这是一个过去的人们对天地进行祭祀的日子。中国古人极其敬畏自然,且道法自然,对天地节气的变化都非常慎重。春节是一个大的节日,与祭祀有关。清明是另一个节日,与中国人的先祖崇拜有关,也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剩下那些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是另一种对天地大节的敬畏。其中,端午节和重阳节是比较有意思的两个节日。五月五日是重五节,是仲夏阳气上升中的一个节点。这一日,百虫开始长成,五毒尽出,所以这一日还有家家门上插艾条的习俗,意思是驱除百毒。我家那里艾条少,人们便采来柳条或正在开花的沙枣树枝,做成装饰,散发着清香。我个人理解,这一天也是庄稼长成的日子,人们以此来庆祝,并进行祭祀,祷告天帝使大地上有好收成。而重阳节则是九月九日,是秋收后祭拜天地的日子。这两个节日有极大的相同之处。也许如此理解这两个节日,更具有理性的意义。至于后来屈原等人的纪念活动与此相合,则是附会上去的。当然,经过很多年的思考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我个人对屈原的忠君思想也有了另一种认识。自杀是既忠于道又忠于君王的悲剧性选择。他以死亡的方式吁请君王要回到道、忠于道。这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是值得赞赏的。故而,我们应该重新梳理端午节的原始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国文化的理路,并赋予这一天崇高的意义,同时,也有必要重新强调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便是忠于国家、忠于大道的精神。我个人要做的,就是在那一天,重新去认识大地,认识天地,并敬畏自然的大道。
02
现代作家笔下的端午节
作者:宫立来源:光明日报
郭沫若在《蒲剑·龙船·鲤帜》中谈及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据说屈原是在这一天跳进汨罗江自杀了,后人哀悼他,便普遍地举行种种的仪式来对他作纪念。这传说是很有诗意的。不过在古时在有些地方,也有把这个日子认为是纪念伍员的。例如曹娥的父亲便是以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死。大约伍员的死期也是五月五日,但后来却为屈原所独占了”。纪念的究竟是谁,我们且不去管它,如今端午节已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也是“一个人民的节日”(闻一多)。赛龙舟当是端午节的黄金节目。沈从文在《边城》中描述了他的老家湘西过端午的盛况,“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枝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人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巴金曾回忆他从香港坐船到广州时巧遇端午节,“我本来早已把旧历忘在九霄云外了,然而小火轮一进广州市,我就听见锣鼓的声音,接着两只龙船远远地向着我们这面划过来。无数的手摇着无数的桨,一些人站在船上敲锣,打鼓,和欢呼。两只船用最快的速度竞赛着,但是不到一会儿工夫它们就消失在我们的后面了。”除了赛龙舟,各地也有特色节目。丰子恺回忆小时候他们家过端午节的隆重,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母亲“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的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汪曾祺回忆江苏高邮端午风俗,“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端午节的午饭也很有特色,“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成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艾芜在《人与魔鬼及神》中还提到,“内地有些地方,在五月端午,叫一名叫花子身穿红衣,脸涂煤烟,装成魔鬼,大家则鸣枪击堵,从而追之。闹得纵横数十里内,鸡犬皆惊。当将假的魔鬼活捉之后,于是,一切躲在暗中的真实魔鬼,便会全都吓软了,逃之大吉”。小孩子格外喜欢过节,当然端午节也不例外。冰心的曾祖父是在端午那一天离开的,但这并未影响作为小孩子的他们寻找快乐的兴致,“虽然每年的端午节,我们四房的十几个堂兄弟姐妹,总是互相炫示从自己的外婆家送来的红兜肚五色线缠成的小粽子和绣花的小荷包等,但是一看到祖父在这一天却是特别地沉默时,我们便悄悄地躲到后花园里去纵情欢笑”。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端午节各具风情。希望有心人能将这些文字汇编在一起,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有关端午的风俗文化。
03
端午节的由来
作者:穆涛来源:人民日报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又称午月。端午,指五月的首个第五天,即农历五月初五。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每个节日各有清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中秋节是丰收节,是向月亮致敬。中国人的天文历法有阳历、阴历和农历。阳历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规律,阴历是月亮绕地球运转的时间规律,农历是阴阳合历。阴历一年的12个月,按大小月计算有天、天、天三种,比一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给予补充,形成“农历”。公元前年,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新历法,开始“置闰”。汉代“中秋”,是秋分这一天,唐代后,确定为农历的八月十五。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向太阳致敬。古人在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观测中,把一个回归年的“首日”锁定在“冬至”这一天,“冬至”是天文学概念中的“元旦”。周朝的历法《周历》,把“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岁首正月”。商朝的历法《殷历》农历十二月是“正月”。秦朝的历法《颛顼历》农历十月是“正月”。西汉立国后,承袭秦制,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年间(公元前至前年),均实行《颛顼历》。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将农历一月确定为“岁首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首日。清明节以风命名,清明风是东南风。清明节是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古人将四季不同方向的风分别命名,从冬至始,每隔45天转变一种风向,古称“八风”。冬至到立春是东北风,称“条风”;立春到春分是东风,称“明庶风”;春分到立夏是东南风,称“清明风”;立夏到夏至是南风,称“景风”;夏至到立秋是西南风,称“凉风”;立秋到秋分是西风,称“阊阖风”;秋分到立冬是西北风,称“不周风”;立冬到冬至是北风,称“广莫风”。清明风从东南吹来,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对天地的观察细致入微。端午节的“午”,在一天中对应11时至13时之间,是最热的时段,在一年中对应农历五月,是最热的季节。农历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端午节正是处于这两个节气之间。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中国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对农历五月的概括为“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夏至一阴生”,荠菜、麦子、葶苈子等植物在五月枯黄。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从汉代开始,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悬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
04
端午节,古人的“卫生防疫日”
作者:郑学富来源:中华读书报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端午节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被称为“卫生防疫日”。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写出了端午节防疫驱毒的民俗文化:“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端午遍地皆药草清代画家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他绘有《端阳故事图》,其中有一幅《采药草》,画面背景是崇山峻岭,树木苍翠,为初夏景色。一位老者头戴斗笠,挑一个竹篮,里面装满了草药,两个童子正在采摘草药。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笔墨简洁清新,人物形象鲜活,呼之欲出。图的左下角款识“采药草”,题有“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字样。为什么端午节采的药药效最强呢?古人认为,端午阳气旺盛,天地纯阳,正气汇聚,万物至此皆盛,阴邪之气避而走之,中草药最为纯正。此时,一些中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强,恰好入药,所以端午也是采药的最佳时节。民谚说:“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端午采药在古籍中也有记载。车前草,古称“芣苢”,春开紫色花,夏结紫色籽,全草可入药,有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之功效。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纷纷前往田间山野采集车前草,晒干后备用。《诗经》里的《芣苢》就描写了人们采摘车前草的欢快情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是日竞采杂药。”并引《夏小正》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宋人吕原明《岁时杂记》曰:“端五日午时聚先所蓄时药,悉当庭焚之,辟疫气。”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五日采百草,修制药品,为辟瘟疾等用,藏之,良验。”清顾禄的《清嘉录》云:“土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宋宁宗庆元元年(),陆游在家乡绍兴隐居,在端午节那天忙着储药、配药方。他的《乙卯重五诗》记述了当时繁忙愉快的景象:“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民间至今仍有端午采药的习俗。端午节不仅采草药,而且还收集一些可入药的小动物或昆虫。如民间有端午捕蟾之俗。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到河边、池塘边捕捉蟾蜍,然后向其嘴里吹进一锭墨,将蛤蟆带回家,悬挂在屋梁上、或其他背荫的地方,慢慢晾干,做成“蛤蟆锭”,具有消肿、清热、解毒功效。起腮腺炎可用蛤蟆皮贴于患处,身上长肿痈疙瘩,涂抹上一些研成末的蛤蟆锭,渐渐会消肿祛炎。由于药效好,医院也派人广为采集蟾蜍。明人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其法:针枣叶,刺蟾之眉间,浆射叶上,以蔽人目,不令伤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介绍了取蟾酥的方法。《清嘉录》记载:“药市收癞虾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疽者,以水畜养癞虾蟆五个,或七个,侯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清人张朝墉《供蟾酥》写道:“莫从海上问三农,蛤蟆蟾酥取次供。蛇蝎不须逞狂毒,有人刺臂作双龙。”插艾草菖蒲蜀葵驱毒“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形象地叙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驱逐瘟疫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说:“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端午节插艾,是为了不让邪毒进入庭院房间。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被称为五瑞之首,生长于浅水滩上,其叶如剑,有香气,插在门口犹如悬挂一把驱除不祥的宝剑,可以斩千邪百毒。此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其根茎花汁可人药,有芳香开窍、祛痰散风之功,现代人也用它入药,提取芳香油。苏轼在弟弟苏辙家中看到盆中菖蒲忽生九花,欢喜之极,写《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赞曰:“春荑秋夹两须臾,神药人间果有无。无鼻何由识薝卜,有花今始信菖蒲。芳心未饱两蛱蝶,寒意知鸣几蟪蛄。记取明年十二节,小儿休更籋霜须。”菖蒲夏季开花,花序密生而形小,呈黄绿色。所以每到端午节前后,人们便提篮去郊外水边采新蒲,然后回家酿酒。宋代诗人郑刚中有《重五》诗云:“煮酒无寻处,草蒲在水中。”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有民谣唱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菖蒲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祛毒是有科学道理的。古人有云:“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人们还在大门前或在室内的花瓶中插蜀葵。蜀葵又称“一丈红”,端午时节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乾隆皇帝在《竞渡》诗中有“昆明闪金波,回堤灿蜀葵,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之句。喝雄黄酒避虫毒清朝诗人蔡云《吴歙》曰:“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人酒杯。馀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噗墙隈。”描写了人们端午节喝雄黄酒避虫毒的习俗。俗话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帝京景物略》云:“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雄黄是一种中药,其药性辛苦、温,有大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民间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也有单独把雄黄研磨成粉末放入白酒内泡制成雄黄酒。《清嘉录》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毒避邪,所以雄黄酒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饮品。民谚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之说。有的还将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喝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平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清人李静山有诗曰:“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五毒符与五毒饼古人认为,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为五种毒虫,俗称“五毒”。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说:“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端午节民间有贴五毒符驱五毒的习俗。五毒符,就是在红或黄色纸上印画出五毒的图像,粘贴在屋内墙壁上,再拿五根针刺在五毒之上,意为刺杀五毒,驱除五毒,祈求全家人平安健康。《后汉书·礼仪中》曰:“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帝京景物略》说:“家各悬五雷符。簪佩各小纸符,簪或五毒,五瑞花草。”《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画五毒符一般要在端午节那天的日出或正午时进行,书写材料要用生朱,砚内和书写人口中要放上一小块硝石,咒语是“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清嘉录》说:“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蛀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厌毒虫,谓之五毒符。郭麐《五毒符》的诗云:‘跂跂脉脉善缘壁(壁虎),蜿蜿虵虵斗凤疾(蛇),周身百足彊扶持(蜈蚣),密纲千丝巧罗织(蜘蛛),庞然独踞中央坐(蟾蜍),四虫幺黁一虫大,可怜乙骨走群妖,留向午时作奇货。’”《清嘉录》引吴曼云《江乡词》小序:“杭俗:午日扇上画蛇、虎之属,数必以五,小儿用之。”这里提到的“辟瘟扇”即画有蜘蛛、蛇、蝎子等五种毒物的扇子。民国初年有“天师驱五毒”印版在市场上销售。印版最上方刻有“天师”两字。主画面是一只巨大的葫芦,张天师立于葫芦中央,手抱牙笏,长须飘飞,面相威严。“五毒”分列于周围,已经被天师降伏。《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五毒饼是北京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古人认为,食用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消病强身。北京的五毒饼也叫玫瑰饼,用玫瑰花瓣作原料捣成玫瑰酱,拌上枣泥、豆沙、松仁儿等5种馅料,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再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上,俗称“五毒饼”。五毒饼也被称为端午饽饽,又分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贫寒人家则由主妇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吃五毒饼则是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系五色线辟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辟邪,曾是很流行的节俗。《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燕京岁时记》介绍得更为详细:“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这里说的艾虎是用艾草编剪而成,或用五彩绫罗裁剪为虎,贴上艾叶。再制作成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等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佩戴于小儿的发际身畔。既作为装饰品,又起到驱邪辟祟的作用。古代人们视虎为神兽,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王沂公的《端午帖子》有“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的诗句。为让孩子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端午节的早晨,大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孩子不能随口说妄话。小姑娘们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宋人张榘有“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的诗句;《风俗通》也有“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的说法。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等邪毒冲走了,儿童由此可以安康无忧。此为“扔灾”。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熙游”以避灾老北京,有熙游避灾的说法。熙游即游乐、游戏。《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到此游玩是仰仗天之神力以避毒。又曰:“南则耍金鱼池,西耍高梁桥,东松林,北满井,为地不同,饮醵熙游也同。”金鱼池位于天坛公园北侧,始建于金代,是金、元、明、清、民国期间饲养金鱼的地方,据史书记载,金鱼池在明清时期,占地几十亩,数十个鱼池,全部放养金鱼,岸上垂柳依依,池中波光粼粼,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每逢端午,以这里为中心,南至天坛北墙,地势空阔,人们进行赛马活动,形成盛会。高梁桥、松林、满井都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游览胜地,绿树成荫,风景秀丽,为老北京人春游踏青的佳所。老北京城熙游的地方很多,玩耍的项目也是丰富多彩。熙游,既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又能躲避毒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05
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作者:石羚来源:人民日报
又是一年端阳至,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过好传统佳节。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在浙江云龙镇,10余支龙舟伴随着喜庆锣鼓,在长山江上竞逐争先;在陕西白水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手工香囊;在湖南益阳市,小朋友们在博物馆全身心投入五彩绳的编织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中国文化恰似长河,昼夜奔腾、源远流长。作为率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除了参与体验端午节日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要讲好传统节日故事。一些地方通过开展端午诗会、专题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录片等形式,培植爱国情怀,培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除秽驱病的健康观,已成为传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可以说,这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活动与形式,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具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久前,“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屈原多年前发出的“天问”,一些地方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一些地方开展健康讲座、中医体验活动,中草药香包备受欢迎;端午节也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契机,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些地方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走访慰问老党员老英模,让更多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形式、新样态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那些记录时代、表达真情、充满创意的活动,也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放眼中国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凝聚着发展奋进的力量。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青睐,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当人们在山水游中品味风俗,在分享美食中感受亲情,在舞龙舞狮等旅游项目中体验非遗,本身就是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节日必将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本平台法律顾问:李建阳,法律热线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