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哪个医院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18.html各种咳嗽论治-------1
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医学真传》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素问·生气通天论》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咳与嗽,一症也。——《儒门事亲》
气上呛,咳嗽生。——《医学三字经》
肺主气,肺为邪所乘,邪气伤肺,气逆而不下,故令咳嗽。——《伤寒六书》
一为外感咳嗽。二为内伤咳嗽。三为咳嗽夹症。(日咳三焦火,夜咳肺家寒)
二外感咳嗽特点:(发病开始忌寒凉药物尤为重要,若用西药消炎药,会加重延长病程)。
发病时间短,或两个多星期左右,咳嗽以风寒为主。但还有风热咳嗽和风燥咳嗽。
凡治顽固性咳嗽,应在复方中加强心之药的“石菖蒲,丹参”之类。心肺强大,心脉瘀阻就易打通,病就好的快,再佐枳壳,桔梗之类,须知,止咳之妙也十分注重理气顺气。
如果咳嗽时出现胸满,就加枳实,如果咳嗽时出现腹满,就用厚朴。气顺了,升降畅了,咳嗽就好了。
●遇寒即咳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枳壳、桔梗、远志、木香来治疗。
●《名医别录》曰:“甘草主伤脏咳嗽。”桂枝汤治伤风咳嗽特佳。
●小柴胡汤治疗久咳效佳,为久咳不愈之通剂。外感久咳不愈,病机为外寒内热,三焦郁火弥漫肺胃之“三焦咳。”久咳不愈,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素问·咳论》)。小柴胡汤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味合法,临床治之效佳。柴胡止咳,润心肺,有很好的镇咳之功。(唐容川。江尔逊)
●春温发热伴咳嗽,口渴者,小柴胡汤去半夏,加,五味子,瓜蒌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柴胡汤,止咳嗽效果好。
●芍药甘草汤止痉,小柴胡汤止咳嗽。两方合方临床用于治疗咳嗽治之。
●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咳喘病迁延不愈,咯少量白黏痰者,小柴胡汤加干姜,五味子治之。
●小柴胡汤合止嗽散,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对感冒愈后的咳嗽,用止嗽散效果差者。就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
●柴胡桂枝汤治疗肺病肺部感染时,引起反复发热,咳嗽难平,用药不能偏倚,偏寒则伤脾胃,使饮食减少。偏热则伤肺助燥。要兼顾寒热不调,健运脾胃,恢复体质。
●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半夏泻心汤加,百部、黄芩治之。这种咳嗽是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易忽视,而主症为胃灼热、泛酸及胸痛、恶心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百部、黄芩为清热止咳对药,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
●平胃散加鸡内金,治疗咳嗽时伴有恶心呕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此类咳嗽者,因食生冷食物,湿阻中焦,使脾升降失常,故,平胃散加鸡内金运脾化湿,行气和胃,咳嗽则止。
●咳嗽气短,大汗淋漓者,升陷汤加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可治愈。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咳嗽:
咽干口渴者,四君子汤加,葛根,天花粉。
兼有痰者,四君子汤加,贝母。
兼有咳嗽者,四君子汤加,五味子,桑白皮。
兼有不寐者,四君子汤加,酸枣仁。
●阴虚劳嗽时,四君子汤中除去人参,小便正常时去茯苓。
●风寒外感咳嗽者,二陈汤加,枳壳,桔梗,前胡,苏梗叶,葛根,桑白皮,木香。
张锡钝说:牛蒡子与山药同用,最善止咳。治外感咳嗽,也治内伤咳嗽。
治疗咳嗽只要调气机升降正常,咳嗽就易愈。常用药物:枳壳、桔梗、木香、炙甘草。
●太阳病证出现“定时发作”之咳嗽特征时,中西药治疗不效时,二陈汤加五味子两剂止咳而愈。
●太阳病证出现胸满而咳时,二陈汤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治之。
●气喘、咳嗽、吐痰量多,用苓桂术甘汤治之效果佳。
●半夏厚朴汤合诃子散(刘元素方:诃子,木香,甘草,黄连,白术,白芍),治喉源性咳嗽(喉咙病引起的咳嗽),可谓得心应手(黄仕沛)。此即温病凉燥也。《内经》曰:“燥淫所胜,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小青龙汤(《伤寒论》)趣味记忆:少将甘心为妈下跪
处方:干姜6,五味子9,麻黄6,细辛3,半夏9,炙甘草6,桂枝6,芍药9克。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解:此方治表寒里热。此方最擅长止咳平喘。是中医治疗呼吸道疾患的主要方剂。其方细辛、干姜、五味子是张仲景治疗咳嗽的常用组合。清稀白痰是小青龙汤主要区别之特征。《伤寒论》规定:“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规定为“咳逆倚息不得卧。”
体质要求:面色多青灰色,绝少面红光亮者。口不干喝,畏寒,痰液水样量多。
适应疾病:病毒性感冒、肺炎、皮肤病、汗腺闭塞症、白癜风、空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肺炎、花粉症、过敏性皮炎、鼾病、鼻塞、病毒性结膜炎、泪道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五味子为治咳喘标症之要药。东垣说,“治嗽必用五味子为君。然有外邪者骠用之,
恐闭住其气,必先散之而后用之可也。”
具体方证:
1、咳喘、痰液呈水样或黏液性,量较多,或鼻塞,打喷嚏,流水样鼻涕(为了便于记忆,名曰:青龙水)。
2、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明显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有汗出。
3、苔白滑。
临床应用:
1、口喝者去半夏,小青龙汤加,天花粉。
2、若噎者,去麻黄,小青龙汤加,附子。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
4、无喘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
5、若肺寒停饮较重者,五味子最应少于干姜、细辛。
治寒证支气管扩张症,小青龙汤加紫苏,白芥子,若痰热壅肺,加鱼腥草,浙贝母。
6、若胖肺气损者,五味子最应加重。
7、小青龙汤加附子,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肺气肿以及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效果非常好。
另外一,曹颖甫、祝味菊主张加附子。认为“哮喘为阴阳俱虚,痰浊为崇,肺分泌痰涎愈虚,阳虚用温,阴虚不能用甘寒,始克有剂。”对阴阳俱虚之证,一向主张温阳为先,反对寒凉。
另外二,张锡纯用小青龙汤30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认为“外感痰喘之证有又热者,十有八九”,所以运用时必加石膏。
总之,小青龙汤加附子后,出现热象,似可以再加石膏。
8、若便秘腹胀、加大黄。
9、咽喉痛而充血者,加连翘。
10、烦燥、口干,加石膏,名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11、体弱心悸喘促,去麻黄,加茯苓、山萸肉。
12、支气管哮喘慢性期,见面色黄、肌肉松驰、浮肿者,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
13、长期服用激素,面色灰暗者,加附子、龙骨、牡蛎、山萸肉、鹿角胶。
14、“青龙为神物,最难驾驭。”用得好,效如立竿见影。用误了,病反加重。此为历代医家共识。刘渡舟在《伤寒论诠解》中说:“对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特别是心肾机能虚衰的患者,仍要慎用,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动阳之弊。对一般病人,使用小青龙汤也只是在喘咳急性发作时的救急之法,不可久服多用。一旦疾病缓解,即应改为”苓桂剂温化寒饮,以善其后。”
15、陈瑞春认为,在小青龙汤中,麻黄可以用10克,因为,有五味子的收敛,量大无碍。麻黄炙用,力缓而有效,量再大一些也可以。
16、治疗咳喘时,临床上在辨证方中加入花椒效果好。
17、《难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受寒后就咳嗽,不受寒不咳嗽,身体虚弱,气短,
乏力,自汗,痰多,脉细弱无力咳嗽明显者,小青龙汤加人参治之效果理想。(熊继柏)。
注: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或心功能不全者、失眠、高血压、糖尿病、肺痨低热者不宜用小青龙汤。误服小青龙汤导致心悸多汗虚脱,用甘草大枣生姜红糖浓汤救治。
●大青龙汤(《伤寒论》)趣味记忆:三妈拾(个)桂杏仁
处方:炙甘草、麻黄、杏仁、桂枝、石膏、大枣、生姜。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适用于麻黄汤症兼里热烦躁者,并治风水浮肿。
临床用于各种感染发热,如,感冒,鼻炎,肺炎,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脑炎,风湿等。凡见胀满,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大青龙汤捷效。大青龙汤也治肾炎水肿良效。
此方退高热42度以上,盖被出汗,并喝米汤数次。一剂即愈。
区别:大青龙治热咳。小青龙治寒咳。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趣味记忆:麻杏石甘(气暴喘为主症的古代清热平喘方,适用于以汗出而喘、口喝烦躁,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特征)
处方:麻黄9克,杏仁9克,石膏24克,炙甘草6克。
功效:平凉宣泄清肺平喘(防流行性感冒)
主治:外感风邪,风热犯肺证。症见口干,无汗或有汗,咳嗽气喘,口渴或鼻煽,舌苔薄或黄,脉滑数等证。(这类患者不宜使用小青龙汤及麻黄汤,因为这种咳喘是“热喘”,这种热喘,以麻黄与石膏相配合为主的“麻杏石甘汤”最为适合。)
◎《伤寒论》有“汗出而喘”的经典表述。
◎清代明医尤在泾解释:“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
甘草不独救肺气之因,亦以缓石膏之悍也。”故,其方治疗甲流感病效果理想。如果甲
流感用“银黄”痰热清,病人退烧了,但咳嗽就变历害了,用了“麻杏石甘汤”后,咳
嗽就好了。弘扬经方,感谢张仲景。
◎喻嘉言:“麻黄发肺热,杏仁下肺气,石膏清肺热,甘草缓肺急。”
◎《汤头歌诀》曰:“麻杏石甘汤辛凉,四药组合有专长,麻石相配清宣剂,肺热炎炎喘汗尝。”
用药:热势越高,石膏量越大,石膏与麻黄比例为5:1,热势再高可用到10:1。
◎明代名医缪希雍说明了石膏有透热外出的功能,可大量用,故,对发烧病人大量服用能很快退热。体虚弱之人可加人参。如白虎加人参汤。
适应症:
1、发热,汗出时多时少,体温或升或降,口渴。
2、咳喘,甚而气急鼻煽,胸闷。麻杏石甘汤加茶叶(6克),《医宗金鉴》名曰:“五虎汤。”
治暴喘发热甚效而捷。临床见胸高胀胁作坑,鼻窍煸动神闷乱。
3、脉滑数,苔薄腻较干。
4、体质较好,皮肤较粗,大多面部及眼睑部可见轻度水肿。孩子好咳喘,老是鼻炎,双腿往往肿。
5、这种人的痰、鼻涕,是黏稠的,口干、口苦、不易出汗或汗出少。
适应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麻疹、麻疹性肺炎、小支气管肺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声带水肿、鼻窦炎、鼻塞、鼻咽管不通、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遗尿。
临床应用:
1、常用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属于肺热炽盛热,及各种肺部感染者,麻杏石甘汤选加,地骨皮,桑白皮,葶苈子,大枣,黄芩,鱼腥草治之,可免受打吊瓶之苦,即省钱又省时。
2、若痰多气急鼻翼煽动者,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枇杷叶以肃降肺气。
3、咳嗽痰黄稠者,麻杏石甘汤加,瓜蒌,浙贝母以清热化痰。
4、咳嗽发热甚,或口渴,苔黄,麻杏石甘汤可重用石膏,并选用知母,黄芩,瓜蒌子以清泄肺胃之热。
5、麻杏石甘汤还用于小儿支气管炎,猩红热,荨麻疹,急性胸膜炎。
6、咽痛痰黏者,加桔梗、半夏。
7、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咳喘,肺痈。
8、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定喘,加,二花、连壳清热解毒。
9、腹胀者,麻杏石甘汤加枳实、厚朴。
10、肺部感染者,麻杏石甘汤加连翘、黄芩、山栀。
11、大便不通,舌苔厚者,麻杏石甘汤加大黄。
12、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同治身热而喘,但麻黄汤治风寒实喘,麻杏石甘汤治风热实喘,因寒温不同,不能混淆。
●治干咳日久,口渴,小便频清长。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治之。
《医旨绪余》曰:“腰肾气盛,则上蒸火,气化成精气,下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又其次为血肉,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气也。若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化谷气,尽下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消渴病者,下泄皆为小便,皆精气不实于内,则小便频数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气调;若下冷极,则阳不能升,故肺干而渴。犹如锅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锅盖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锅盖板不能润。火力者,腰肾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也免干渴之患。故,仲景云:宜服八味肾气丸”。如同云雨乃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无论治成人咳嗽小儿咳嗽,权衡处方“寒热药比例很重要。”确为经验之谈。
●专治黄昏,晚上,早上咳嗽
1、黄昏咳嗽,多为火气上浮于肺,方用小青龙汤加,黄柏治之。
2、每晚12时定时咳嗽发作,小柴胡汤加,五味子治愈。
3、夜间咳嗽七味都气丸专治有明显佳效。(七味都气丸《医宗已任编》六味地黄丸加一味收敛的五味子而来。
朱丹溪曰:“半夜咳嗽多者,多是肾虚火浮。”治当滋肾纳气,以敛浮僭之火,斧底抽薪,
而求肺润咳平。《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日咳三焦火,夜咳肺家
寒。”(用药要点:重用五味子才能有效止咳嗽)。两剂有效,七剂愈。
4、半夜咳嗽发作,阳和汤加,五味子治愈。
5、晚上咳嗽,又有白痰,二陈汤加当归,入血分而止咳为妙。
对久咳,夜咳。辨证方中加当归20克左右,取效迅速。《本经》曰:“当归有主咳逆上气。”《本草从新》曰:“当归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
6、夜间及黎明时之咳嗽,为平卧则痰涎易上泛,咳嗽逆作,止嗽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20克,效果理想,并睡眠也佳。
7、五更咳嗽,多为胃中有积食。治疗咳嗽方中,加入焦三仙等消食药。
早上咳嗽,小青龙汤加桑叶,菊花治之。
●利肺汤(岳美中)趣味记法:杏马蒡草药桔枳壳(姓马绑草药梗沙枳壳)
处方:杏仁,马兜铃,牛蒡子,生甘草,山药,桔梗,沙参,枳壳。
主治:干咳,痰不易出。
药理发现:远志祛痰,对痰难咯出,无论白痰、黄痰,效尤捷。实验表明:远志祛痰作用强于桔梗。但远志对胃黏膜有刺激性,量大会伤中气,出现恶心症状,属正常,临床时应加药保护。
●止嗽散(《医学心悟》)趣味记法:(陈甘杰不愿借钱)陈甘桔部菀芥前
组方:陈皮9,甘草3,桔梗6,百部6,紫菀9,荆芥6,白前6克。
(外感暴咳用生紫菀,肺虚久咳用蜜炙紫菀)。
功效:疏表宣肺,止咳化痰。(止嗽散治外感已愈而咳嗽又发有殊效,是启门逐寇法)。
临床上对心气力差者,可以加强心脏药物和顺气药,使咳嗽速愈。
无论何种咳嗽,只要口唇发紫色者,均加入治心活血药,丹参,菖蒲两味。
临床加减运用:
风寒咳嗽止嗽散加:生姜,苏叶,防风。
风热咳嗽止嗽散加:连翘,桑白皮,芦根,瓜蒌皮。
风燥咳嗽止嗽散加:桑叶,沙参,天冬,麦冬。
暑湿犯肺之咳嗽止嗽散加:藿香,佩兰,香薷,西瓜霜。
痰湿中阻之咳嗽止嗽散加:半夏,茯苓,冬瓜仁,苏子。
6、朱良春:对慢支咳嗽,久久不愈,痰涎稀薄,舌质不红者,止嗽散加:松油节20~30g,于辩证方中,有增强宁嗽止咳之功。
7、如果是治外感刚愈的咳嗽,就用止嗽散效捷。
8、张锡纯说,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治外感咳嗽,也治内伤咳嗽。
9、艾叶治喘,五加皮治心悸,故,复方加之。
10、凡咳嗽之人,遇寒冷就发作,怕冷腰背也冷,须在止咳方剂中加入“制川乌”,等温性药。使温阳驱寒方可化去寒痰病咳喘愈。
11、凡治反复咳嗽与过敏有关系引起咳嗽者,辨证方中加入“白藓皮10克”效佳。
12、辨证方中加入“花椒”,治疗咳喘效果理想。
13、止嗽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治疗外感咳嗽两剂止咳,效佳。陈修园曰:“龙骨同牡蛎同用,为治疗痰之神品。”
聂惠民:牡蛎味涩不敛邪,治外感不留邪,外感咳嗽的病部位主要在肺咽。外邪袭表,肺失宣降,可以致咳,咽乃肺胃之门户,又为三阴所过,外邪侵袭,致其红肿,或痛或痒,也是致咳原因。所以,聂氏临床治疗外感咳嗽,常常加入牡蛎。
14、止嗽散加,木蝴蝶,凤凰衣,木贼止咳嗽效果理想。
15、咳嗽发热,痰黄,用银翘散,止嗽散加化痰药。
●款冬花,是治咳嗽的一味灵验药,对外感内伤咳嗽皆有效,外感生用,内伤炙用。
若遇慢性咳嗽炙麻黄用量10至30克,只要重用效果才明显。
●金沸草散《太平恵民和剂局方》
趣味记法:
处方:旋复花9,荆芥穗12,旋复花9,前胡9,姜半夏3,赤芍3,白芍3,麻黄9,炙甘草9克。
用法:共研粗粉,每服9克,生姜三片,大枣1枚,水煎去渣,温送服,不拘时。
功能: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金沸草散以旋复花,麻黄,荆芥穗宣肺解表为主,佐化痰药主治风邪犯肺初起,而咳嗽痰多者。止嗽散以利肺止咳药为多,解表宣肺之力不足,故主治外邪将尽,肺气不利的咳嗽不止。
●邹学喜治咳嗽必用枇杷叶,矮茶风。
(1)、阴虚咳嗽选用沙参麦冬汤加二药。
(2)、痰湿咳嗽选用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二药。
(3)、风寒咳嗽选用麻黄汤加二药。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趣味记法:射干麻黄止咳嗽,辛姜夏五紫枣款。(射干麻黄止咳嗽,辛姜下午只找款)
组方:射干9克,麻黄9克,细辛3克,生姜9克,半夏9克,五味子3克,紫菀6克,大枣3枚,款冬花6克。
功效: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主治寒饮郁肺之喉鸣者,疗效确切。喉中痰鸣者必有痰,祛痰为主要治法,须:干姜。细辛、半夏。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青蛙叫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说明对喉中痰鸣的咳喘具有非凡疗效。辨证要点:外寒内饮喉中痰鸣明显者。
※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两方同属解表化饮方剂,但射干麻黄汤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药。可见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黄汤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射干:尤以清痰泄火,以利咽喉)。
临床应用:
射干麻黄汤现代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属上述证机者。
凡小孩夜里咳嗽,听到喉里有痰鸣声,就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必效。
久咳而辨为肺虚,予以润肺止咳,其结果必是徒劳。尽管无外感表证的现象存在,但仍需要采用射干麻黄汤,或喉科六味汤《喉科指掌?卷二》:荆芥穗9,薄荷9,炒僵蚕6,防风6,甘草6克)之类的方药来补上宣邪外泄的一课,方能获愈。
陈瑞春常用麻黄6克止咳平喘。黄仕沛常用6~12止咳平喘,15克以上为温以通阳发汗,消水。
凡临床用射干麻黄汤,若遇口干,烦躁者,加生石膏。
实验研究表明:
射干麻黄汤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所致的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能明显减少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次数,明显增加酚红排出量,表现出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抗过敏等作用。
●顽固性咳嗽方(江西名医林鹤和方)
口诀:下午楼西耍社禾,乘兴拾草梗。(夏五蒌细沙射荷,陈杏实草梗)
处方:法半夏9,五味子5,瓜蒌壳9,细辛3,沙参9,射干9,薄荷9,陈皮6,杏仁9,枳实(壳)9,甘草3,桔梗9克。水煎服。
加减:痰黄加,黄芩5,桑白皮9。
一般四五付全愈。最后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善后。
●另外,凡治疗久咳虚喘时,复方中,加仙灵脾30克,能提高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