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哪些原因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41067.html点击上方音频,听林安梧教授亲述??诸位朋友大家好,端午节,五月五号就到了,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关于五月五号,欧阳修的词:《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五月榴花妖艳烘”。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开得“妖艳烘”,红艳似火,火烘烘,热闹得紧啊。“绿杨带雨垂垂重”,翠绿的杨柳,刚被细雨润湿了。绿杨带雨,而杨柳枝叶“垂垂重”,重重叠叠地垂下,用“垂垂”、用“重”。绿杨带雨,可以看到杨柳的姿态,就在垂垂重里。“五色新丝缠角粽”,人们用五彩的新丝缠绕着多角的粽子。五月要吃粽子,“金盘送”,煮好了,就用放在镀金的盘子送到屋里给闺中的女子。这闺中女子是何模样啊?“生绡画扇盘双凤”。说这生绡的画扇,盘着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这是浴兰时节。端午人们要沐浴更衣,所以说是浴兰时节,用香兰来驱除身上的晦气跟污垢。“菖蒲酒美清尊共”,五月五号,是一个避五毒的时节。端午节在芒种过后,夏至之前,也就是要到盛夏之前,所以一般是叫“仲夏”。仲夏瘟疫流行。所以一般这时候要进行祭祀,划龙船,后来我们就跟屈原投汨罗江连接在一块儿,所以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诗人节”。端午节这个节庆各种说法,因为在华人世界里面,一般来讲我们几大节日,四大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节气,分四季,二十四节气。“节”代表一个阶段,我们讲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一季有六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而端午节它不是个节气,它是个节日。节气是就自然的运序上去说的,它连着我们农作说的,但节日就是会关联到,我们的祭祀。祭祀可能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而像端午节一般就是从祭龙到祭屈原,就是我们把人文跟大自然,乃至宗教,连接在一块儿了。端午这个月是仲夏瘟疫流行之日,所以这一天端午节习俗就叫驱瘟辟邪。驱瘟辟邪就是挂苍蒲、艾草,喝雄黄酒,配戴香囊,这就是袪瘟疫、驱五毒。赛龙舟、吃粽子,可以慢慢给体会到,我们就把整个大自然跟人文连接在一块儿了。端午节选在农历的五月五日,端午为什么用中午这个午呢?有朋友就问起了,其实五月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的“午”,我们用十二地支,从十一月到五月,这是七个月,子,丑、寅、卯、辰、巳、午,就到了五月。而“端”有开端之意,也有重叠之意,所以五月五日,我们说是端午。九月九号我们说叫重阳节,因为这个数字“九”,是阳数之极,在易经里面“九”代表阳爻,重阳就是重九。“叶里黄骊时一弄”,刚才说举杯饮下雄黄酒来驱邪避害,偶然间,窗外树丛里传来那黄鹂鸟的鸣叫声,像音乐一样,很美的,它打破了深闺中的宁静,也打破着纱窗后手拿着双凤绢扇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叶里黄骊时一弄”,就在树叶婆娑的树丛里,黄鹂就在那飞着、跳着、叫着、鸣着。“犹瞢忪”,仍然在睡眼惺忪的。“等闲惊破纱窗梦”,用“等闲”有一种闲适安逸之感,而“惊破”这个“惊”字,那境界就出来了。惊破了纱窗梦。怎么梦呢?五月五日“五色新丝缠角粽”的梦,“缠”字,来表示那样的一个心情,是“绿杨带雨垂垂重”的心情,这是一个避去瘟疫而面对人生的一个梦,这是一个要除去晦气、污垢,驱邪避害的梦。而生命要成长,然后慢慢的从春天仲夏要进到夏天了,正如同这美丽的女子,在石榴花开的季节里,要进到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这首词上半段写着端午节的风俗,用了石榴花开,用了杨柳垂垂,用了角棕,这是端午节时候的标志性的景象,有自然的、有人文的连接在一块儿,表达了人们在端午节的一种欢欣鼓舞,进由欢欣鼓舞而让我们能够驱邪避害。咱们华人文化传统基本上认为,我们把善的、好的洋溢出来,不好的就慢慢的隐去了,这叫隐恶扬善。隐恶扬善是一个很好的语汇,不过后来被错用了,世俗用的本来说的是要张扬、彰显、显露善的,成为善的循环,叫“扬善”。“隐恶”这个隐不是遮掩,不是隐匿,而是他慢慢消隐而去了。结果后来这个话传错了,传来传去变成了“隐匿”了恶,而假装彰显好的。这是一个世俗用语,跟原来经典用语的不同。那还有其他的,譬如说我们讲“群龙无首”这也是好的词,“乾元用九,群龙无首,吉”,每一个都是有龙德、刚健之德,人人都是士,都是君子,那不必有谁来当头,所以叫群龙无首吉。结果现在的世俗用语群龙无首,变成群蛇乱舞了,这个是有趣的。那我们刚刚讲到前面这个端午节的风俗,用杨柳、用角粽这些景象来彰显人们欢心喜悦之情,去除瘟疫。之后写了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要防疫去病,要避瘟祛毒,就在这过程里面。接下去就抒情了,你看那女子听闻到外面的黄鹂在那里跳着、叫着,一种离愁别绪就出现了。欧阳修这首《渔家傲》写的那闺中女子,给我们留下非常多的想象空间。那么那未出阁的姑娘在家里休息,梦醒想出外踏青的那个景象。欧阳修是很好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在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是大文豪,他不只是文学家,他也是史学家,他还是个政治家。这以前呢,所说的“文人”就是有文化、有教养之人,它是通才、通识,他不执着在某一个专业,这个通识是最为重要的。我记起以前我在台湾清华大学担任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个通识,通是通古今之变,识是识天人之际,能通古今之变,能识天人之际,这才叫通识。以前像唐宋八大家,像欧阳修,我们刚刚说他是文学家、史学家也是政治家,这就是通识的重要性。阅读其实增长了我们的通识,所以文学不会只有文学,文学有文化,文学有天人之际,有古今之变。文学一样要通古今之变,要识天人之际的。所以欧阳修的这样一首诗,如果不从他的文化,不从他整个天文、地理、人文来理解,就不能深切了。阅读是有广度的、有厚度、有深度的,同样是有高度的。读下来一思考端午节,就理解“哦!这端午节这么丰富的!”那么欧阳修所写这首词就非常有韵味了。所以端午节是把自然跟人文、跟历史结合在一块,那么我们刚刚这样来看下来,如果你在听到有一些声音比如“奇怪,怎么韩国人把端午节这一天申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你要了解,他不只是属于咱们中国人的节庆,它是属于整个东亚的,所以看谁先早申请了。放松些,这也没什么好争的,我们要有一个王道的精神来面对。什么是王道呢?共生共长、共存共荣。五月五号,在中国大陆、在香港、在澳门、在台湾、在北朝鲜、在韩国、在日本、在琉球、在越南,同样都有祭祀活动的,也都有赛龙船的,它来源可能有些相通的,有一些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节日它本身就代表一个阶段,在整个东方华夏文化圈、汉文化圈,或者用一个比较中性的语汇,汉字文化圈,基本上这个文化的底色是相通的。所以我们现在来读这样一首诗,把它放到整个华夏地区,一直到整个东亚地区,那么可以发现到东方文明有它的独特所在,它是一个天人合徳的文明,它是一个天人相与的文明。慢慢的我们读诗、读文学就连着文化、连着文明、连着哲学来读了,就不只是平铺的,它有个纵深度,有个高度。欧阳修,欧阳永叔,欧阳文忠公。我们刚刚有说,欧阳修,他的名,还有它的字(永叔),还有他过世之后皇上给他的封号(文忠),这里一样有文化的厚度跟高度,这是东方文明的特色。韩国是如此,日本也是如此,就连越南也是如此的,值得我们去重视。好的,端午节我们读了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我们就一起阅读到这儿,告一段落,感恩。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讨论
林安梧
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台湾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曾任: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台湾元亨书院创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者及儒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现任山东大学易学及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院长,师从牟宗三先生,是当代新儒学第三代中极具创造力的思想家。
林安梧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