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十八届深圳市读书月辩论赛决赛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菖蒲辩论社成功卫冕,连续三届夺得冠军。本届读书月辩论赛由深圳市文明办、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深圳市语委办联合主办,深圳书城中心城承办。
本届读书月辩论赛邀请了南方科技大学辩论队、深圳大学校辩论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语辩论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辩论队、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辩论队、菖蒲辩论社、深圳市第二幼儿园家长辩论队、CMDC翠园中学辩论社共八支队伍参赛对决。经过前两轮激烈的厮杀,菖蒲辩论社(反方)与深圳大学校辩论队(正方)最终在决赛会面,就“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自以成败论”这一经典辩题展开讨论。
深圳大学校辩论队(正方)
菖蒲辩论社(反方)
其实嘛,这是个非常老的经典辩题,年全国大专辩论赛和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都有过相同或相似的辩题。由于当时的参赛队伍都是历史级的强队,所以当时的比赛视频多年来都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的新人入门教学视频,很多辩论爱好者基本能够全文背诵。抽到这样的辩题,其实是挺无奈的,尤其是反方,无论是从价值层面还是实事层面,都不容易处理。
出战阵容方面,正方深大由于绝对主力DH和LY都在世锦赛广东赛区半决赛上耗光了精力,读书月辩论赛上只能派出大三的正副队长加上两个优秀新人。
在立论方面,正方基本沿用了年武大的论点和事例。这一套华丽的立论实际上在逻辑上存在漏洞,但当年武大辩论技巧远胜于对手,所以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但时隔16年,这些让千千万万辩手膜拜的辩词,其中漏洞早已被大家了解,加上辩手本身的表现力与当年蒋舸、袁丁、于磊、周玄毅等人相距甚远,所以完全沿用这套东西几乎等于自杀。
反方在立论上首先也是在“成功”上作了文章,这点也跟年西交相似,把成功加上正面属性,并融入到社会历史当中,同时认为成功的标准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比如巴西世界杯夺冠算是成功、中国队能够打进世界杯就很成功),这样在具体的事例攻防中反方操作空间更大,其实有些“流氓”。另外就是把“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理解为一种“善意的谎言”,一种对失败者安慰的话,别人可以对你说,但你自己不能说,更不能信。
在这样的框架之下,反方有着更大的操作空间,在短兵相接时也便于迂回,以应对正方铺天盖地的“悲情英雄事例”。在第一轮攻辩中,反方针对正方定义中“成功=目标的达成”这一定义进行反复攻击,而正方似乎没有在这个定义上设防,一轮攻辩下来,正方立论根基严重受损。二轮攻辩中,正方指责反方把成功的定义和英雄的定义都指向了“社会评价”上,是循环论证,这一点在攻击方向上是比较正确的,应该也在正方的预料之中,可惜在攻击贯彻上和一些具体表述上有些失误,也被胡野秋老师点评时重点批评。
在第二轮的攻辩和攻辩小结阶段,反方针对正方的“成功”定义以及一些成败的事例进行连续攻击,说明达到目标≠成功,没有达到目标≠失败,这一点上正方也没有一个回应和解释。正方攻辩小结时开始指责反方循环论证之后就开始背诵当年袁丁的二辩陈词,这就有点……
到了自由辩论阶段,正方不出所料举了荆轲、孙中山、希特勒、岳飞、文天祥、苏武等例子。例子虽然丰富,但因为评委明显更认可反方关于“成功”的定义,即“成功”包含“社会认可”,在这样的前提下,反方又区别了一件事的成功和一个人的成功,因此较好地应对了正方提的种种例子。而反方举了诸葛亮、樊哙、奥运会精神、刘翔等例子,基本是按着自己的立论框架在推演。自由辩论中,正方企图把“成功”更多看作偶然因素,但反方反驳偶然中有必然时,正方没能应对好,导致场面更加被动。到自由辩后期,正方由于想要回过头再扯之前没理清的定义问题而耗费了过多时间,给反方留下50s左右的轮番轰炸机会,场面愈发被动。
结辩环节,尤其辩题持方本身处于价值不利地位,反四先结原本吃亏,但反四经验实力明显远强于对手,结辩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好的解决了场上所有问题,把“成败”这把衡量英雄的尺子打透,基本算是锁定胜局。正方本还有机会凭借价值有利方翻盘,但不知道是心理原因还是状态问题,结辩时犯了太多错误,不但给本方扣分,更把自己的最佳辩手拱手让人(根据读书月辩论赛的评奖规则以及前期场上表现,正四大概率获得最佳辩手)。
不得不说,正四最后结辩几乎是在帮反方巩固论点。在以深大和北大举例时,说自己考不上北大考上深大就是很失败,既让评委听得不爽,也在间接论证英雄自以成败论!
比赛虽然是“英雄自以成败论”方获胜,但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的观点应该还是更得人心。抛开辩题与辩论技巧来看,人们心中其实更愿意相信“不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失败的英雄太多、失败的人更多,但成功与失败却不幸的成为现实中人们论英雄的依据,就好像人人都不希望“成王败寇”的价值观主导社会,但社会却在用“成王败寇”的血淋淋的现实冲刷着人们的幻念。正是因为在现实的职场中,大多数情况是“以成败论英雄”,因此在辩论的舞台上,我还是更喜欢“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精神价值。
其实,菖蒲辩论社成员是一群在深圳工作、热爱读书、热爱思辨之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老师、律师、工程师、主持人……平时工作都很忙,而且居住地也都不定(西起宝安、东至坪山),有些有了家室,更有人要养儿带女。这次的比赛,大家也很难抽空聚在一起讨论,但即便是牺牲周末难得的休息时间,也希望尽量打出一场能够对得起观众和评委的比赛。无论输赢,但求无愧!
最后,真心感谢主办方、承办方每一位参与者的辛勤付出,希望深圳的辩论活动能够越办越好,能够给深圳市民更多机会表达“民声”、展现“民意”!
长按图片,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