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平台文学频道
作者简介
席腾华,网名:田野文化,年生,垣曲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一个生长在农村的老农民。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里寻找自已的梦想,爱好怀梆戏。曾有《回忆父亲》、《大槐树下》、《警民情深》等发表于《科学导报》和《舜乡》等报刊。
收完麦子,老天爷又下了一场及时雨,对留守在家里伺弄庄稼的老农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也就是说,这场雨为今年的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雨把老王头家门前那一行月季花也浇灌的更加葱绿,花儿开的也特别鲜艳了。
雨后的早晨,老王头打开街门,驻足凝望着面前的田野,并且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随着新鲜空气的吸入,一股月季花的清香也浸入了他的肺腔。
他望着收割完麦子的田野,雨后的湿气被早晨初升的太阳光蒸腾着,散发出来的雾气弥漫着整个大地。他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由得从内心里萌发出一种喜悦,今年的秋粮又要丰收了!
就在这些老农民的喜悦声中,村委会召开了村民大会,会议精神是关于土地流转的事。村民会议结束后,村委会主任邸茂才,通知在外打工的村民说:“根据党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指示精神,村委会决定对“麦香村”的土地进行集体流转。为此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后到村委会学习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按照村委会的会议精神,做好“麦香村”的土地流转工作。”
老王头的儿子叫长锁,在县城的建筑工地是个泥瓦工,媳妇瑞莲在超市上班。家里的老王头和老伴带着一个七岁的孙子。孙子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儿子、媳妇不在家,老两口年龄大了,收割完八亩麦子,累的老两口腰都直不起来了。可是,年近七十的老王头,人老心不老,对自己家的十多亩黄土地依然有着很深的情感,很有点舍不得。按照老王头和老伴的意见是:把自家的责任田流转出去一半,剩下一半留着自己种。
接到村长打来的电话,老王头的儿子和媳妇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土地流转出去,一是不种地就能得到一笔租金,二是减轻了二老的负担,所以,不到天黑就回到家了。
第二天,村长邸茂才给回村的村民传达了村委的会议精神后,在外务工人员一致通过村委的会议精神,并且当场签字,把土地都流转给了一个本村的回村农大毕业生。
他就是一心回村务农和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农大毕业生——程大伟。
接下来的是村长邸茂才,领着程大伟在地里转悠着看地,老王头和儿子、媳妇也守在地里等着。村长领着程大伟来到老王头家的地头,程大伟蹲下身子抓起一把黑黝黝的泥土,看了又看,说:“这地不错!”
程大伟也就是二十多岁,虽然农大毕业,衣着打扮却很朴素,可是,看上去却像个新时代的新农民。老王头凑上去问道:“大伟,你大学毕业,为啥不留在城里工作,却要回村和这黄土地打交道呢?”
“我大学毕业回村后,看到村里的黄土地荒芜的不少,说实话我真有点心疼,加上种地的都是些老年人,他们不懂技术,依然使用传统的播种法。我想利用我学到的农业新技术,把咱村的土地都集中起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带动乡亲们致富,是我的志向!”程大伟回答说。
王长锁听了程大伟说的一段话,表面上看上去他是点了点头,赞成。实际上他的内心里却带着一种嘲笑:“这孩子的大学白上了,真是初生的牛犊,不知道天高地厚,种庄稼能赚几个钱?”
程大伟还说:“咱们麦香村土地肥沃,只要改变了水利条件,种啥啥丰收,可以说咱村的地简直就是福地,并且气候温和,可以说咱“麦香村”的黄土地,就是改变咱村面貌的资本。”
由于村民的不理解,这一次,程大伟只在村里租了三百多亩地。
程大伟为了乡亲们的利益,他也真够大方,一下子付了五年的租金,在外打工的村民手里拿到钱,心里特别高兴,都哼着小曲进城打工去了。
王长锁和媳妇瑞莲不用说,心里也很高兴,并且说:“这下再也不用种地了,累死人了,在城里随便找个活干干,都比在家种地强。”
王长锁和媳妇瑞莲,进城后各就各位,时间不长用这几年在城里打工挣的钱加上租地的钱,在城里买下了自己的房子,城里有了自己的家。小两口很满足。两个人在城里拼命地干,狠劲得攒钱。他俩并且很喜欢城里的生活,他们的目标是不久的将来,在城里有一家自己的超市。
一到晚上下班回到自己的屋,是两口子最幸福的时候。两个人都动手做饭,吃着自己炒的菜,喝着小酒,别提心里有多美了。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都是媳妇回家的次数多,并且大都是晚上回到村里的家,看看家里的公公、婆婆、儿子,第二天一早起来又进城上班。
忽然有一日瑞莲对长锁说:“老公,你说那程大伟咋恁憨,放着大学学到的文化知识不用,却回村里租地种,也不知道种地能挣几个钱?”
长锁回答说“一个人一个志向,人家程大伟的志向就是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改变村里的面貌呗?”
又是一年的春节,儿子、媳妇想叫家里的老爹、老娘、儿子都进城过个年。媳妇开着自己的小轿车回家了,说啥公公、婆婆都不进城过年,儿子和爷爷、奶奶在家过惯了,也不想进城。婆婆说:“瑞莲呀,不是我和你爸不想进城过年,是城里的家太讲究,我们在家习惯了,自由,想怎么着就这么着,你回来了,带着小宝进城过年,我和你妈就在这个家过年,你看屋里啥都有,不用你俩操心。”
媳妇熬不过公公、婆婆的执着,只有打电话叫老公回老家过年了。
在家过年这几天,王长锁在和已经是村委主任的程大伟聊天中得知,村里的三千五百多亩地基本上都租给他了,村民个人种的不到五百亩。他还听村民说:“程大伟还要在村里办什么养猪场,用猪粪养地,生产出优质小麦、油菜,然后建一个粮油加工厂呢。”
王长锁是个有心计的青年人,听了村民的话,在村里转悠了一圈,他看到程大伟承包地里的麦苗和村民个人种植的小麦就是不一样,他的麦苗郁郁葱葱,田里的油菜已经长出了鲜嫩的绿叶。
又一个年后,王长锁和媳妇瑞莲在县城开起了自己的超市,城里也有了自己的家。所以,他们把村里的地又和程大伟签了五年的合同。
精明的程大伟不但精明,而且勤快。有猪粪养田,几年来不但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又办起了自己的粮油加工厂。他们把自己加工的面粉和菜籽油注册:“麦香村”的商标。由于面粉的质量好,特受消费者的欢迎。“麦香村”的商标竟然成了国家级的著名商标,所以,“麦香村”的农副产品也就成了超市的抢手货。
王长锁和媳妇,还有儿子都过惯了城里的生活。儿子也上了城里的学校,不想再回家种地了。
王长锁有了不想回家种地的想法,就想把在村里的老爹和老娘也接进城里,一家人欢欢乐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又是一年的春节,王长锁开着车回家接二老进城过年。一进村,一眼看到的是:村里的面貌变了,道路宽了。新农村的变化也太大了,一座座小楼房拔地而起,道路两边有了一年四季长青的翠柏,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村里他差一点找不到自己的家门,当他找到自己的家门,走进屋门一看,亮丽的家还真叫他吃了一惊。当他亲口吃了老娘包下的“麦香村”白面饺子时,他才知道“麦香村”牌面粉、菜籽油、及各种蔬菜在消费者心里的地位。不由得萌发了让“麦香村”的农产品也进入自己的超市。
年迈的老王头没等儿子开口,语重心长地说:“儿子,爹和你妈在村里也没有闲着,还可以进村办工厂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一年的收入也够我俩花了,你和瑞莲在城里经营好自己的超市就行了,不要操心家里的事。不管咋说,咱在村里一定得有个家!”
[黄河原创文学]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号
黄河原创文学推广团队
特邀顾问: 张高陵 申大局 王士敏 张开生
本刊主编: 姚普俊
图文编辑: 谭瑞平
小说审编: 谭锐金 郭 英
散文审编: 李亚玲 彭盼兮
诗歌审编: 王秀娥 张玉霞
校园审编: 靳三涛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