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莲花·由心处直施巡展第二回◢
和堂空一·本朴美学小品展
主办:本朴书院丨澄园书画博物馆
承办:本朴美学馆
学术主持:美观社
协办:朴院丨真照庐丨黙陶绘丨一行画馆丨3时一黙
展览艺术家:和堂空一
◆展呈品◆
一:无亦无.无字形相水墨系列
二:爱清孤.菖蒲小品系列
三:黙需有.山僧日课系列
四:宜素处.茶器物写意青花系列
五:只如此.和堂空一纸质人文伴手礼
展览始:年1月15日
展览末:丙申正月十五日
展览处:四川.成都.本朴美学馆
和堂空一
朴庵大釆,沩仰法承。
和堂空一,快意门人。
真正惭愧,稗草沙门。
食砚愚僧,还复何能。
乙未六月初三日于當陽山立泰书院
自赞
身如草芥,命似微霜。
花开蒂落,终归无常。
幻庐盈尺,虚怀内光。
勤耕几许,砚田一方。
粗来淡往,世味浅尝。
雄峰直上,吞吐大荒。
灵山隐隐,心地堂堂。
我闻如是,夜雨敲窗。
乙未五月于滇
菖蒲记
和堂空一·文
在五老峰下
大约白鹤涧吧
那里有一段十分隐秘的风景
小瀑布隐藏在古藤萝和丛竹间
水势平缓处
便有石菖蒲安身
那一方净域
其实就在恭广师兄的茅蓬之后
我居狮子峰别无山房时
常去打扰他
他一日兴起
便将这少有人迹处出卖了
山里虽也种些花草
但更多时侯是种菜
花草一年四季都会有
打开窗户
放开眼
即是
我种梅、养苔、引泉水栽卧莲
比起那自然生灭的石菖蒲
便显得那么多事
菖蒲清孤之名
最宜林泉
医者以菖蒲袪疾
文人以其消忧烦
现在菖蒲又开始盛行
但多有攀竞清高之嫌
真正与菖蒲同根同味
似乎只有长流水与不动石
人们爱山林之逸
却总难洗心上垢尘
借梅兰竹菊
取池上芙蕖
……
久之无用
又用盆儿困顿菖蒲
是人之有福
还是菖蒲之不幸
?
在市集见过菖蒲被当做幌子
以衬器皿
看着真是可怜
菖蒲如果有足
请入更深山
深到挖墙角的人
觉得不划算
归蜀中一乘院
有故人远来
赠我一盆小小菖蒲
石拙苔碧剑剑出锋
看着虽心悦然
但总不痛快
为铭相念之谊
取得蒲堂
于是乎画菖蒲便师出有名
事丹青者
一切现成
色墨相资
写我菖蒲
笔种草木
引清涧
风来
疏疏
平生志趣
可有可无
和堂空一乙未小寒时节记于后柏楼
释惠明《咏菖蒲》
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
当时不惹江湖恨,叶叶如何有泪珠。
唐·李白《嵩山采菖蒲者》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金农《菖蒲》
菖蒲九节俯潭清,饮水仙人绿骨轻。
砌草林花空识面,肯从尘士论交情。
苏轼
烂斑碎石养菖蒲,
一勺清泉半石盂。
宋·辛弃疾
山下千林花太俗。
山上一枝看不足。
春风正在此花边,
菖蒲自蘸清溪绿。
与花同草木。
问谁风雨瓢零速。
莫怨歌,
夜深岩下,
惊动白云宿。
陆游
今日溪头慰心处,
自寻白石养菖蒲。
唐·张籍《寄菖蒲》
石上生菖蒲,
一寸十二节。
仙人劝我食,
令我头青面如雪。
逢人寄君一绛囊,
书中不得传此方。
君能来作栖霞侣,
与君同入丹玄乡。
唐·沈麟《送道士曾昭莹》
南北东西事,人间会也无。
昔曾栖玉笥,今也返玄都。雪片随天阔,泉声落石孤。
丹霄人有约,去采石菖蒲。
唐·黄滔
诗里几曾吟芍药,花中方得见菖蒲。
阳春唱后应无曲,明月圆来别是珠。
唐·尚颜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关中花数内,独不见菖蒲。
唐代·张籍人心回互自无穷,眼前好恶那能定。
君恩已去若再返,菖蒲花生月长满。
唐·施肩吾
十访九不见,甚于菖蒲花。
可怜云中月,今夜堕我家。
唐·张籍
山中日暖春鸠鸣,逐水看花任意行。
向晚归来石窗下,菖蒲叶上见题名。
宋·刘克庄
纵使菖蒲生九节,
争如白发长千丈。
但浩然一笑独醒人,
空悲壮。
解缙《菖蒲》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宋·向子諲
共饮菖蒲细,
同分彩线长。
今朝真不负风光。
绝胜几年飞梦,
绕高居。
唐·李贺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陆游
雁山菖蒲昆山石,
陈叟持来慰幽寂。
宋·朱翌
菖蒲九叶,
金英满把,
同泛瑶觞。
旧日东篱陶令,
北窗正卧羲皇。
宋·袁去华
春老菖蒲花未著,
路长鱼雁信难传。
无端风絮,
飞到绣床边。
陶庵张宗子
美目深藏,
桃核缝中寻芥子;
劲髭直出,
羊肚石上种菖蒲。
唐·罗隐
解吟怜芍药,
难见恨菖蒲。
试问年多少,
邻姬亦姓胡。
高述
龙髯谁为不可识,
石上菖蒲拳碧茸。
东坡居士《石菖蒲赞》
其轻身延年之功,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至于忍寒苦,
安淡泊,
与清泉白石为伍,
不待泥土而生者,
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宋·韩元吉
正菖蒲叶老,
芙蕖香嫩,
高门瑞,
人知否。
高述
年来青眼志未丧,
喜君绿发能冲冠。
金农
莫讶菖蒲花罕见,
不逢知己不开花。
《礼记·月令篇》
冬至后,菖始生。
菖,百草之先生者也,
于是始耕。
《本草纲目》
其益智宽胸,
去湿解毒,
可以使人耳聪目明。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
若菖蒲九节,
神仙所珍,
见石则细,
见土则粗,
极难培养。
古人诗:
少年眼力健观书,卷裹千言一览无。
官事簿书昏惘惘,效尤石上种菖蒲。
郑板桥
玉碗金盆徒自贵,
只栽蒲草不栽兰。
唐·曹邺
莲子房房嫩,菖蒲叶叶齐。
共结池中根,不厌池中泥。
明张瀚《松窗梦语》
品之佳者有六: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凡盆种作清供者,多用金钱、虎须、香苗三种。
唐·毛文锡
薄薄施铅粉,
盈盈挂绮罗。
菖蒲花役梦魂多,
年代属元和。
王象晋又记:
记“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
张听蕉的《论菖蒲十则》中说:
“菖蒲性好阴,若烈日烘曝,叶反不青。最好花阴空隙处安置,略见日光,而受风露滋浸,自然佳胜。剪在春夏之交,剪时须净,不留杪上分毫,手段要猛,用竹剪将杪梢剪尽,闷足则茁芽方细。得水而养,水宜陈陈相因,盆内宿水,慎勿倒换,枯则添水,河中活水为上,池水次之。”
植兰种蒲养青苔,居山中闲得手便无处用。故人远来,送了一片好江山,取新堂号《得蒲堂》以记之。旧时从山中取青苔一捧,瓦钵育之,赠师以贺寿辰,想必早己同尘了。今得此,却有送他归清涧之想,不知他可情愿。
——和堂空一记
《寄石菖蒲》
身如草芥本来是,如此何不向泉石。
淡泊独非终南麓,涧流清如许自知。
乙未十月初七日和堂空一口占于三宝
《咏石菖蒲》
只与山林投气味,不向人间开媚花。
借水寄石由来久,根尘不染一粒沙。
乙未十月初七和堂空一于三宝
空一佛弟子也。聪颖好学,思辨如电,经禅之余,醉心诗画。偶一涉笔,简淡空明,韵味隽永,得倪高士八大法脉。禅者,心印也。画者,心迹也。能于平常之中得平正之法,再以不平常之意想,立惊四座,空一之画也。空一以画语解禅意,一画即成,万法生辉,解语无言,是谓之通也。
——吴悦石
无论用指画还是用笔画,终属中国画传统一脉。运指、运笔,皆以明心见性为旨。空一指墨循传统指墨正脉,得前人法,应本我心,指生墨神,格调自是不凡。其以笔墨悟指墨之法,于此自有慧心,目之所及、心之所念皆入画图,而能以技载道,以道运技,入指墨一道之真境。一点一抹间既有以指入纸顺势而为的率性天趣,亦具以心运指叙情达意的文情墨韵,古逸、清雅、奇崛、烂漫,如其悟法,如其为人,真气弥漫,可谓信手拈来而得大境界。
空一所作画有禅意,有诗心,诗有画意,其常怀真挚明善之心为同道赋诗合画,无意间享美誉无数,于此可想,他对画中造境的诗意表达有着特出的体悟。他的画大都以盈润而精劲的线质寥寥写就,却能神完气足境深意远。那些实实虚虚中蕴含着的正是他彼时的风神境相,是他心底里一言一语,这些在其画中也在你我心中久久萦绕,诵唱着一首首别样的诗篇。
——杨中良
空一的画,是我见到过的现时僧人中,画得最好者。
他的画,朴素,真诚,苍茫,浑厚。他是以去巧之笔、赤子之心,画出这大千的诸般美好,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僧一俗,无不趣味盎然,生机焕发。空一的画,用笔看似不讲究,细品却处处用心;布置安排,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浑然天成。
对了,空一的字也有味,粗头乱服,拙朴大气,禅机隐现,我十分喜欢。
乙未近腊。
——吕三
人生在世,难道不是所处天地之中吗?《四十二章经》云:“处中得道”,道,亦玉成于因缘。
一年前,初见空一画作,喜其笔墨老辣,线行飘逸纵逸,如踱皖时竹海,邃然不知径末,末玄之所在,可见佛灯暗隐,无限光明;浅绛点染,似闲云轻起,瞬又霞虹满长天,霄汉蕴蓄内气,大无其外,小无其内耶。
乙未。夏。是日晚,骤雨如天坠水晶。泽宇携一束莲荷,三时处初见空一。畅叙后,同去看《大圣归来》。至此,聚泽宝堂、翰墨丹青治印、九九重阳故人集、寻佛广济寺,可谓禅期二三。
空。空若无物。
一。一画开天。
空一。
——泽宝堂·董泽宇
空一师的灵气是许多人嗟叹不及的,这既源于天份,我看也与直截无碍的修行有关。古人有“直心是道场”之说,楞严经也以直心为破障之法。因为艺术创作既讲求法度规矩,又讲求破除创立。但求法容易,求破难,如何破可说是多数人的障所,这其中也包括材料的使用,因此古人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高论。指画与笔画的差异,除了工具的特性显现外,恐怕更多是对自心的把握与信任。空一师的指画疏简朗润,纵逸轻捷,笔墨间不睹丝毫的迟涩与困蹇,倘没有一颗纵横无羁的直心,大概是不可能的。
而趣则或是空一师直心所任的要核。旁人多言其为禅画,这禅境若何我解不得,我看倒更似执象而验、以衲为禅的美言。但其画中那份活泼泼的生趣却是让我味之隽永,不可推移的妙处。佛子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菩提”,乃谓世间万象,无非自心映现;情之移注,万象生辉。只是吾人作画,每将前人须眉放置己怀,徒以面目技巧自得,而忘艺乃心性之道。失却自心之生机,何来艺术之美。故老子云“能婴儿乎?”而惟空一师能保有一颗澄澈之心,且以之静照世间的诸花诸草,诸灵诸妙,而撷其一趣以写照之。
——知易
清逸空灵禅悦丹青
悟一法师·文
道高路迥绝人知,心清神凝气韵独。
空一法师,余方外之挚友也!
辛卯之春,一居士携一花鸟册页相访。展开谛视,笔墨粗疏,秀润古雅,一枝一叶,不染纤尘。余不觉击节赞叹,继而拍案叫绝,盖知作者之风骨,绝非逸品,实神品也!后知此绘者乃一方外之人,大为惊奇,法界有此俊才,实佛门之大幸也!乃有相交之意,居士告余,法师已闭关月余,暂不能识,余嘱其多加留意,仁者出关时,当即相见。
数月后,与仁者相聚法源,飞檐斗拱,窗明几净,清茶一杯,坐谈终日,不觉其倦,也知仁者之才情,非止于绘事一途,其于文字般若,颖悟非常,已深得个中三昧矣!又行踪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潇洒自在,而志趣高洁,不慕荣华,其格调之雅,神气之清,志向之高,品性之洁,皆不让古人,真本色之衲子也!
余谓仁者之画风,唯“清”“空”二字方能概之。
清人王昱有言:“清、空二字,画家三昧尽矣,学者心领其妙,便能跳出窠臼,如禅机一棒,粉碎虚空。”盖画品亦人品,画格即人格耳,若非仁者夙具清逸出尘、超迈绝俗之品性,何能画此妙品哉!是以出世之人方有出尘之意境,此出尘之意境即禅境耳,自古及今,举凡文学艺术领域,所有作品,皆以具有禅意为最高境界。
仁者以方外之身无为处事,淡泊明志,寄情玄远,又畅游法海,禅悦为食,具如是性情,如是心性,如是行持,加以笔墨纸砚,融会贯通,了然于胸,始能“点染数笔,神情毕具,超出凡境”,皆为神品。且格调清奇,满纸烟云,观之,无尘俗气、烟火气,非真人莫能赏矣!
此恰如恽寿平所言:“画家尘俗蹊径,尽为扫除,独荒寒一境,真元人神髓。所谓士气逸品,不入俗目,惟识真者,乃能赏之。”因仁者于方寸之间,怡然自得,多有领悟,故能于丹青一事,妙契真谛,独得真常,其能信手涂鸦,皆成妙品,亦绝非偶然。
清邵梅臣云:“萧条淡漠,是画家极不易到功夫,极不易到境界,萧条则会笔墨之趣,淡漠则会笔墨之神。”余观仁者之画作,于一笔一画间,尽透出“萧条淡漠”之意,其笔触之老辣,意境之玄远,禅意之深邃,非深谙世事,习画经年,且参禅有得者,绝不能为之,是知禅意丹青,传继有人也!
放眼观之,史上之画僧可谓:大师辈出,代不乏人,惟今时则画坛寥落,画僧鲜有,且喜有仁者现身,于红尘中独得净土,于喧嚣中独得清净,于笔墨中独得真趣,于意境中独得禅机,真可谓:禅悦丹青,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自成一脉。
余甚爱古人咏“葵”诗,仁者品自高洁,超越凡俗,如隐逸之菊。其出世之风骨者何?
绝尽寒暄态,唯存向日心。
东篱有黄菊,遥想是知音。
◤一路莲花·由心处直施巡展第二回◢
和堂空一·本朴美学小品展
主办:本朴书院丨澄园书画博物馆
承办:本朴美学馆
学术主持:美观社
协办:朴院丨真照庐丨黙陶绘丨一行画馆丨3时一黙
展览艺术家:和堂空一
◆展呈品◆
一:无亦无.无字形相水墨系列
二:爱清孤.菖蒲小品系列
三:黙需有.山僧日课系列
四:宜素处.茶器物写意青花系列
五:只如此.和堂空一纸质人文伴手礼
展览始:年1月15日
展览末:丙申正月十五日
展览处:四川.成都.本朴美学馆
本朴美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