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42111.html百合书院每日发布亲子、国学、佛学、奇迹课程、心理学、新时代思潮、身心灵、灵气最新资讯
在我国传世的古代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也为数不少。
品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
元·吴廷晖绘《龙舟夺标》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每年端午节,楚地纷纷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以纪念屈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端午节俗活动。
元人王振鹏《龙舟竞渡图》
图中有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中间的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内有许多人在观看比赛;前后两舟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舟上的参赛选手,跟随鼓声的节奏指引,奋力划桨。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其间;观赛的百姓,或立或坐,欢呼雀跃,场面十分热闹。远处群山连绵,云遮雾绕,山脚下一处古刹隐于丛林之中,又给人以幽静之美。画中线条有如游丝般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真实地表现了端午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场景。
张择端《金明争标图》
由宋到清,比较著名的画还有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宋人的《龙舟图》、元人王振鹏的《龙舟竞渡图》等。其中一些精品,还被制作成缂丝制品,如清代就有一幅《龙舟竞渡缂丝轴》。在清代的瓷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龙舟竞渡的场面。
崔护程宗元《龙舟夺标图》
《龙舟竞渡图》描绘端午时节南方湖区景象。此图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郑重《龙舟竞渡图》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中有一句诗为:“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南宋词人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有“榴花依旧照眼”句,元代诗人袁桷《客中端午简善之》有“海城红忆石榴新”之咏。蜀葵多为红色,原产于我国四川,因它于端午节前后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花和叶,具有解毒散结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痈肿疮疡。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除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由此可见,萱草、石榴、蜀葵,均为端午节的标志性花草。
明·陆治绘《端阳即景图》
此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亲手所植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
清·任颐绘《端午图》
任颐的《端午图》,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构图取新颖之姿,用笔用色讲究韵味和文人趣味。图中物象,皆与端午习俗有关。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之功效。每至端午节,人们将新采的艾条插于门楣上,或将艾草捆扎为似人似虎的形状,悬挂在屋檐下,或置于屋中,以驱虫避邪。《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枇杷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水果。在江南一带,过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而且还要吃枇杷。
大蒜自古就是天然杀菌剂,有“天然抗生素”之称。在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区,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作为端午节早餐食用。
清·余樨绘《端阳景图》
此图既然以“端阳景图”为名,画中的动植物自然与端午风俗有关。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端午节这天,人们多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并饮菖蒲酒,以驱邪避毒。
端午与蟾蜍渊源颇深。清代《吴越风土录》记载:“端午日,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五日,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可见端午捉蟾蜍的习俗不仅流行于古代民间,连皇家也不例外。据说蟾酥可用来解毒,治疮瘤疙瘩。现在我国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此图上方所绘乃两只豆娘,有人却误认为是蜻蜓。古代端午节这天,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戴豆娘头饰的风俗。它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之形,或八宝群花之类,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插于妇女发髻上。其源一说来自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民间采集艾草扎成人形挂在大门或房门上,认为可辟毒气)的别样形式。根据《清嘉录》引《唐宋遗纪》的记载,江淮一带的妇女在端午节这天要在发髻插上豆娘头饰,以起到驱邪辟疫之作用。
黄慎笔下的钟馗
清代画家黄慎曾画过一幅《端午钟馗图》,画中我们可看到钟馗与孩子嬉戏,而且从钟馗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可以看到放置的菖蒲和艾叶。
悬钟馗
钟馗画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齐白石端午美味图年作
齐白石喜欢画粽子、盐蛋。年他作的一幅《粽子》中,以浓淡赭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粽的绳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满了变化。为了增添画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盐蛋,朱磦色的蛋黄使满幅生辉。
郎世宁《午瑞图》
这是一副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早期之作,此幅《午瑞图》画作,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给人的视觉以稳定感。而绘制方法则采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不止粽子,还有诗。下面小尚带大家欣赏一下古代名家笔下的端午节。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此诗描绘了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的情怀。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端午》
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作者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看着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听着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抒发了了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表达了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的情怀。
端午离骚节选战国屈原于文华-国学唱歌集——中国节日之记忆
端午节
年6月9日迎来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
端午节该如何送祝福
每到节日,大家少不了相互问候、祝福,同样相信大家在端午节常收到“端午节快乐”这样的祝福语,错了!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所以不是所有节日都给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端午节到了,为你“端“来一生的幸福,为你“端“来一世的甜蜜,为你“端“来一年的平安,祝你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到了,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爱心枣、美满仁、如意密、健康糖、无忧水做一个粽子给你,愿你的生活就像它的味道一样丰富甜美!
五月端午杏儿黄,大街小巷粽味香,我采三枝艾叶草,放你窗前随风扬。一枝辟邪保安康,二枝迎福纳吉祥,三枝财源滚滚旺。收下吧!祝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宜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葅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端午诗词
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上面这个绿色图片是一个眼科专家做的,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