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优美从古诗词中看端午民间习俗 [复制链接]

1#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不知不觉,又到粽叶飘香的时节了。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也有说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但最早关于“端午”二字的文字记载,却是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

现代人关于如何过端午?大多有吃粽子,挂五彩绳的习俗。那古人是如何过端午的呢?好在有很多描写端午的诗词,让我们去一窥古人过端午佳节的原貌。

《表夏十首(其十)》

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赏析:

“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

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

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

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在端午,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不过因为糯米的产量有限,在唐朝乃至更早的时期,端午粽子还是用黎米制作而成,味道如何不得而知。不过口感上,肯定没有那种绵密的质感了。

《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唐代: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

《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

虽然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暗示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但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赛龙舟作为多人集体划桨竞赛,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多彩的船身也增加了比赛热闹的氛围。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朝云)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这次苏轼描写的沐浴兰汤,虽然惹人旖旎,但其实也是端午的另一大习俗,洗草药水。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

德佑二年(公元),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诗人心系故土,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心不已。不过在此之外,我们也能发现端午节挂艾草与菖蒲这一习俗的踪迹。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比如《荆楚岁时记》曾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争先采集,悬挂于门口,以此来驱病、防蚊、辟邪。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赏析: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与此同时,这首词蕴含也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其中之一,就是系五色四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代表五方五行。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寓意事事顺遂。

传到现在,端午前后大人多在孩子们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也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