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杜甫
每年的端午,都是酷热难当的时节,根据千百年来的传统,人们要同时注意驱邪避疫与避暑消夏,这就注定了端午应节服饰的与众不同。
都说民以食为天,每个重要的节日,我们第一个念头都是,过节吃什么,可是谁又晓得,在这些传统节日里,穿什么更“应景”呢?就比如说端午节,随便上街头采访,连小孩子都知道端午节应该吃粽子,可是究竟要穿什么衣服,恐怕很少有人能答得上来吧。
自古以来,华丽的端午吉服、芳香的药草荷包、轻薄的纱罗葛布,伴着我们的先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端阳佳节。
在古代,端午的地位很高,影响也很大(比如某邻国)仅次于元旦、冬至。端午节俗相当丰富,不仅有划龙舟、吃粽子,还有许多节俗围绕度夏、延寿和避毒展开,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需要准备的节物有很多,除大家熟知的粽子、艾草、菖蒲、画扇、香包外,在着衣上也有特别的节俗要求。
甚至于端午临近,政府也会提前进行大规模的赐服活动。也就是说,过端午政府是会给自己的子民发衣服避暑的,当然,也不是谁都有这样的福利,基本上这样的福利也只有公务员才有。赏赐季节性服饰的做法早在汉晋时便已出现,当时仅对重要的公卿官员和羽林军赏赐四季衣服、面料。唐代之后有了节令服的概念,有时在端午会对部分官员加赐端午衣,附带上若干节物,作为过节的特别福利。
前文开篇提到的那首诗,写的就是有一年端午,时任左拾遗的杜甫得到唐肃宗赐予的夏衣,特别作《端午日赐衣》一诗称赞的事。
晚唐五代以后,赐端午衣逐渐成为一项固定的正式制度被全面推行。由于获赐对象的普遍化,在端午日获赐衣物的面料、数目都有详细区别,这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肯定有人会说,这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工装”,怎么就能区分哪件衣服是特为端午准备的呢?这就要看端午夏季衣料上的应景纹样了。古时候端午衣物上的题材很多,多到让人难以想象,其中最主要的题材是艾虎和五毒,此外还有天师、金鸡和五瑞、龙舟等系列图案,它们被广泛用在各种衣物、首饰、配饰上。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五毒”这个概念了,在人们的印象中,这好像并不是什么好词,为什么还会被当作节日题材,穿在身上呢?
要知道,在古时候,随着气温上升,暑热毒虫滋生,人们就容易沾染病害,五月也因此被视为恶月,五月初五则是恶日,此时使用五毒纹样加以驱邪避害,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习俗。五毒一般指蛇、蝎、壁虎、蜈蚣、蟾蜍,通常还配合老虎、艾草等象征可灭除毒虫的纹样,并称为艾虎五毒。另外,端午节俗中,公鸡也被人们认为是可以灭除五毒的,故而也常作为端午常用的纹样题材。民间就有端午节贴鸡驱五毒纹剪纸的风俗。
穿艾虎纹样纱衣的习俗自宋代起便十分常见。到了明代,开始流行使用妆花、织锦、刺绣呈现五彩艾虎五毒纹样,制成更加华丽的端午吉服,也叫五毒吉服。这种端午吉服极其费工奢华,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还为人诟病,认为五毒衣料织造耗费过大,但每年只用一日,实属劳民伤财。
为了除厄避凶,端午节还有若干守护神,其形象也会出现在节令服饰上。常见的有张天师、钟馗、关帝、雷神等,尤其以钟馗最广为人知。这种风格,好像现代人一般很难接受吧?
清初以后,宫廷织造和颁赐节令应景服饰的制度逐渐停废。但艾虎五毒纹样在民间被继续沿用。幼儿易受疾病侵袭,所以端午期间的儿童服装上使用艾虎五毒纹样也最为常见,包括各种百纳五毒衣、艾虎五毒肚兜、五毒虎头鞋、虎头帽,一直到近现代还十分常用。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仲夏,中国人用艾虎、五毒、天师、五瑞夏花诸多花色装饰身上的五彩轻透纱罗夏衣,系上五色长命缕,佩戴五毒香包、钗符,摇起五毒绫扇,给端午这个酷热恶日带来一缕五彩缤纷的凉意,并藉此给心中带来避邪趋吉的安宁。
但说了这许多,还是没有提及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即端午节穿什么?
因为随着服饰的现代化,我们的传统服饰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穿上这种“五毒吉服”也很难让人接受,除非是应用在游戏角色上。
不过,也不代表着我们就“无衣可穿”,因为,即使是端午吉服,归根结底,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归类于汉服一类中去。而随着近些年小众的汉服逐渐“出圈”,在新一代年轻人当中掀起风潮,我们倒是建议,端午佳节大家完全可以身着汉服,来彰显一下我华夏服饰之美,何乐而不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